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理论与概况 | 第15-21页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 | 第15页 |
2.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第15-16页 |
2.3 不良贷款形成的理论认识 | 第16-19页 |
2.3.1 信用论 | 第16-17页 |
2.3.2 银行行为理论 | 第17页 |
2.3.3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17-19页 |
2.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况 | 第19-21页 |
第三章 G银行广州分行不良贷款现状 | 第21-30页 |
3.1 G银行及G银行广州分行基本情况介绍 | 第21-22页 |
3.1.1 G银行基本情况 | 第21页 |
3.1.2 G银行广州分行基本情况介绍 | 第21-22页 |
3.2 G银行广州分行信贷业务概述 | 第22-23页 |
3.2.1 公司信贷业务 | 第22-23页 |
3.2.2 个人信贷业务 | 第23页 |
3.3 G银行广州分行不良贷款概况 | 第23-26页 |
3.3.1 G银行广州分行不良贷款现状 | 第23-24页 |
3.3.2 G银行广州分行不良贷款的区域分布 | 第24-25页 |
3.3.3 G银行广州分行不良贷款行业分布 | 第25-26页 |
3.4 G银行广州分行现有的贷款审批流程 | 第26-30页 |
3.4.1 贷前调查环节 | 第26-27页 |
3.4.2 贷中审核环节 | 第27-28页 |
3.4.3 贷后管理环节 | 第28-30页 |
第四章 G银行广州分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 第30-43页 |
4.1 宏观因素原因 | 第30-33页 |
4.1.1 经济周期性 | 第30-31页 |
4.1.2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 | 第31-32页 |
4.1.3 货币供应量 | 第32页 |
4.1.4 经济体制 | 第32页 |
4.1.5 利率市场化 | 第32-33页 |
4.1.6 互联网金融 | 第33页 |
4.1.7 金融监管体制 | 第33页 |
4.2 借款人原因 | 第33-35页 |
4.2.1 借款人的短贷长投 | 第34页 |
4.2.2 借款人的盲目扩张 | 第34页 |
4.2.3 借款人的多头融资 | 第34-35页 |
4.2.4 借款人的高风险投资 | 第35页 |
4.2.5 小微企业借款人信用缺失、缺乏核心竞争力 | 第35页 |
4.3 G银行广州分行自身原因 | 第35-43页 |
4.3.1 过分重视经营业绩忽略风险 | 第36页 |
4.3.2 信贷结构不合理 | 第36页 |
4.3.3 对借款人的财务分析过于简单 | 第36-38页 |
4.3.4 客户经理素质良莠不齐 | 第38-39页 |
4.3.5 信贷审批流程未能把控风险 | 第39-43页 |
第五章 G银行广州分行不良贷款的应对策略 | 第43-48页 |
5.1 防范不良贷款的措施 | 第43-47页 |
5.1.1 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判 | 第43页 |
5.1.2 调整信贷结构 | 第43页 |
5.1.3 完善对借款人的财务分析体系 | 第43-44页 |
5.1.4 减少信贷审批全流程中的风险 | 第44-46页 |
5.1.5 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 | 第46-47页 |
5.2 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 | 第47-48页 |
5.2.1 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47页 |
5.2.2 救助暂时性经营困难且有意愿继续还款的企业 | 第47页 |
5.2.3 建设专业化清收团队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