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高通量筛选诱导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的小分子化合物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8页
    1.1 植物病原菌的概述第11-13页
        1.1.1 植物病原细菌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理第11-12页
        1.1.2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泌系统第12-13页
    1.2 黄单胞菌属第13-14页
        1.2.1 黄单胞菌属概况第13页
        1.2.2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的概况第13-14页
        1.2.3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c 8004第14页
    1.3 Ⅲ分泌系统第14-18页
        1.3.1 Ⅲ分泌系统概括第14-15页
        1.3.2 植物病原菌Ⅲ型分泌系统概况第15-16页
        1.3.3 动物病原菌Ⅲ型分泌系统概况第16-17页
        1.3.4 Xcc 8004 Ⅲ分泌系统的装置第17-18页
    1.4 Ⅲ分泌系统的调控机理第18-19页
    1.5 致病的生化因子第19-20页
    1.6 小分子化合物对原核生物Ⅲ分泌系统的影响第20-23页
        1.6.1 小分子化合物在原核生物T3SS中的诱导作用第20-21页
        1.6.2 小分子化合物在原核生物T3SS中的抑制作用第21-23页
    1.7 高通量筛选控制Ⅲ分泌系统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第23-24页
        1.7.1 高通量筛选第23页
        1.7.2 细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第23-24页
    1.8 小分子化合物与蛋白的互作方法第24-26页
        1.8.1 紫外光谱法第24页
        1.8.2 荧光光谱法第24-25页
        1.8.3 BIAcore技术第25-26页
        1.8.4 ITC技术第26页
    1.9 研究的义和目的第26-28页
        1.9.1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9.2 研究目的第27-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43页
    2.1 实验材料第28-30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8-29页
        2.1.2 培养基第29-30页
        2.1.3 植物材料第30页
    2.2 菌体培养及菌种保藏第30-31页
        2.2.1 菌体培养第30-31页
        2.2.2 菌种保藏第31页
    2.3 常用抗生素的使用第31-32页
    2.4 国家小分子化合物的使用第32页
    2.5 缓冲液和溶液的配制及使用浓度第32页
    2.6 RT引物第32-33页
    2.7 RT验证第33-36页
        2.7.1 提取总RNA第33-34页
        2.7.2 RNA的消化反应第34页
        2.7.3 RNA反转cDNA第34-35页
        2.7.4 RNA凝胶电泳第35页
        2.7.5 RT-PCR第35页
        2.7.6 qRT-PCR第35-36页
    2.8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6-37页
    2.9 生防检测第37-38页
        2.9.1 致病性检测(喷雾法)第37-38页
        2.9.2 过敏反应(HR)试验第38页
    2.10 定量β-葡糖醛酸酶(GUS)的活性第38-39页
    2.11 细菌荧光素酶的检测第39-40页
    2.12 感受蛋白的提取与纯化第40-43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3-57页
    3.1 国家小分子化合物库筛选第43-44页
    3.2 初筛小分子化合物的Lux值第44-45页
    3.3 小分子化合物复筛结果第45-48页
        3.3.1 小分子化合物复筛的Lux值第45-46页
        3.3.2 小分子化合物GUS值第46-48页
    3.4 小分子化合物对Xcc 8004菌体生长的影响第48-49页
    3.5 小分子化合物的RT-PCR验证第49-50页
    3.6 小分子化合物的q-RT验证第50-54页
    3.7 小分子化合物的生防检测第54-55页
    3.8 过敏反应(HR)第55页
    3.9 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第57-61页
    4.1 关于Splitomycin和SB204741对Xcc 8004 Ⅲ分泌系统的影响第57-58页
    4.2 关于Splitomycin和SB204741对T2SS、T3SS以及看家基因的影响第58-59页
    4.3 关于Splitomycin和SB204741与蛋白的互作第59页
    4.4 关于Splitomycin和SB204741致病力和HR的影响第59-60页
    4.5 后续工作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叶顶间隙对多级轴流压气机匹配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智能密码钥匙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