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矿排土场恢复植被土壤生物活性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概述 | 第11-12页 |
1.2 土壤酶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土壤酶的来源 | 第12-13页 |
1.2.2 土壤酶的作用 | 第13-14页 |
1.2.3 土壤酶活性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1.3 土壤微生物概述 | 第15-17页 |
1.3.1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 第15-16页 |
1.3.2 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页 |
2.2 标准地布设及采样方法 | 第20-22页 |
2.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1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3.2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3.3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3 排土场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特征 | 第24-31页 |
3.1 排土场土壤物理性状特征 | 第24-26页 |
3.1.1 土壤容重变化 | 第24页 |
3.1.2 土壤温度季节变化 | 第24-25页 |
3.1.3 土壤含水率季节变化 | 第25-26页 |
3.1.4 小结 | 第26页 |
3.2 排土场土壤化学性状特征 | 第26-31页 |
3.2.1 不同恢复植被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不同恢复植被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不同恢复植被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4 不同恢复植被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2.5 不同恢复植被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6 小结 | 第30-31页 |
4 排土场土壤酶活性季节性变化及其特征 | 第31-39页 |
4.1 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 | 第31-34页 |
4.1.1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季节变化 | 第31-32页 |
4.1.2 土壤脲酶活性季节变化 | 第32-33页 |
4.1.3 土壤蔗糖酶活性季节变化 | 第33-34页 |
4.2 不同恢复植被土壤酶活性特征 | 第34-36页 |
4.3 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特征 | 第36-37页 |
4.4 小结 | 第37-39页 |
5 排土场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性变化及其特征 | 第39-48页 |
5.1 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 | 第39-43页 |
5.1.1 土壤细菌数量季节变化 | 第39-40页 |
5.1.2 土壤真菌数量季节变化 | 第40-41页 |
5.1.3 土壤放线菌数量季节变化 | 第41-42页 |
5.1.4 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季节变化 | 第42-43页 |
5.2 不同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 第43-44页 |
5.3 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 第44-46页 |
5.4 小结 | 第46-48页 |
6 土壤生物学性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 | 第48-52页 |
6.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性 | 第48-50页 |
6.1.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关系 | 第48-49页 |
6.1.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6.2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性 | 第50-51页 |
6.2.1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关系 | 第50-51页 |
6.2.2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状回归分析 | 第51页 |
6.3 小结 | 第51-52页 |
7 恢复植被土壤改良效果评价 | 第52-56页 |
7.1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 第52-53页 |
7.2 各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53-54页 |
7.3 恢复植被土壤改良效果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7.4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