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南京现当代建筑初探及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1.2 已有的研究评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对象及选择依据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南京城市变迁与建筑类型演变1950s-1990s | 第19-51页 |
2.1 南京城市定位与转型 | 第19-32页 |
2.1.1 城市定位 | 第20-21页 |
2.1.2 基本建设投资与实际建设 | 第21-24页 |
2.1.3 城市规模与布局 | 第24-32页 |
2.2 南京现当代建筑主要类型及其演变 | 第32-51页 |
2.2.1 1950s代表性建筑类型——文教、工业、居住、医疗建筑 | 第34-37页 |
2.2.2 1960s-1970s代表性建筑类型——居住、工业、交通建筑 | 第37-40页 |
2.2.3 1970s中期-1980s代表性建筑类型——多样化 | 第40-46页 |
2.2.4 1990s代表性建筑类型——均衡发展 | 第46-51页 |
第三章 居住建筑1950s-1990s | 第51-96页 |
3.1 厂矿职工住宅1950s-1960s——依厂而居 | 第52-62页 |
3.1.1 工人新村 | 第53-58页 |
3.1.2 厂矿生活区 | 第58-62页 |
3.2 联建住宅与新区开发1970s中期-1980s中期——依城而居 | 第62-70页 |
3.2.1 联建住宅 | 第64-66页 |
3.2.2 回迁房及新区开发 | 第66-70页 |
3.3 住宅类型多样化1980s中期-1990s——城中建城与城外造园 | 第70-88页 |
3.3.1 复建房 | 第71-78页 |
3.3.2 跃复式住宅与商住楼 | 第78-81页 |
3.3.3 商品房——景观营造 | 第81-88页 |
3.4 小结 | 第88-96页 |
第四章 文教建筑1950s-1980s中期 | 第96-123页 |
4.1 高校教学楼1950s——因地制宜的多种探索 | 第97-108页 |
4.1.1 “体宜”的和谐 | 第98-102页 |
4.1.2 场地与空间的协调 | 第102-105页 |
4.1.3 模数制的探索 | 第105-108页 |
4.2 图书馆建筑1970s中期-1980s中期——从藏书馆到资料情报中心 | 第108-120页 |
4.2.1 单元式的延续与发展 | 第109-114页 |
4.2.2 毗邻式与垂直式中的灵活性探索 | 第114-120页 |
4.3 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五章 纪念性建筑1960s-1980s | 第123-147页 |
5.1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时代的纪念碑 | 第123-128页 |
5.2 雨花台烈士陵园——山地轴线上的“传统” | 第128-134页 |
5.3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遗址上的历史呈现 | 第134-139页 |
5.4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历史史料陈列馆——历史街区中的“民居式”设计 | 第139-144页 |
5.5 小结 | 第144-1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47-150页 |
图片来源及参考文献 | 第150-164页 |
附录:1950s-1990s南京现当代建筑代表性案例汇总 | 第164-182页 |
后记 | 第182-183页 |
作者简介 | 第183页 |
论文发表 | 第183页 |
参与课题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