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理论分析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室内试验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施工动态监测研究 | 第12页 |
1.2.4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13页 |
1.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7-31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工程背景 | 第17-22页 |
2.2.1 工程位置及规模 | 第17-18页 |
2.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2.2.3 岩土设计参数 | 第19-22页 |
2.2.4 地基处理设计 | 第22页 |
2.3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 第22-25页 |
2.3.1 基础承载力计算 | 第22-24页 |
2.3.2 承台配筋计算 | 第24页 |
2.3.3 沉降计算说明 | 第24-25页 |
2.3.4 全风化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 第25页 |
2.3.5 其他加强措施 | 第25页 |
2.4 褥垫层设计 | 第25-30页 |
2.4.1 褥垫层作用 | 第25-26页 |
2.4.2 褥垫层厚度 | 第26-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现场试验研究 | 第31-47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监测准备 | 第31-34页 |
3.2.1 监测目的 | 第31-32页 |
3.2.2 监测原则 | 第32页 |
3.2.3 监测重点 | 第32页 |
3.2.4 监测依据 | 第32-33页 |
3.2.5 监测仪器 | 第33页 |
3.2.6 监测频率与预警值 | 第33-34页 |
3.3 施工动态监测 | 第34-45页 |
3.3.1 桩顶反力 | 第34-37页 |
3.3.2 桩间土压力 | 第37-40页 |
3.3.3 桩土应力比 | 第40-42页 |
3.3.4 主体结构沉降变形 | 第42-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66页 |
4.1 概述 | 第47页 |
4.2 ABAQUS软件 | 第47-52页 |
4.2.1 子程序简介 | 第47-49页 |
4.2.2 屈服准则 | 第49-50页 |
4.2.3 流动法则 | 第50-52页 |
4.3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第52-57页 |
4.3.1 计算假定 | 第52页 |
4.3.2 本构模型 | 第52-53页 |
4.3.3 参数选取 | 第53-54页 |
4.3.4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 第54-57页 |
4.3.5 分析工况 | 第57页 |
4.4 褥垫层的选择 | 第57-59页 |
4.4.1 厚度选择 | 第57-58页 |
4.4.2 刚度选择 | 第58-59页 |
4.5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4.5.1 桩顶反力 | 第59-61页 |
4.5.2 桩间土压力 | 第61-62页 |
4.5.3 桩土应力比 | 第62-64页 |
4.5.4 主体沉降 | 第64-65页 |
4.6 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