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地方金融事业论文

我国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形成机制与空间选择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6-21页
        1.2.1 研究思路第16页
        1.2.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2.3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1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第21-24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1.3.2 研究的框架结构第22-24页
    1.4 创新之处第24-26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6-43页
    2.1 金融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第26-31页
        2.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第26-27页
        2.1.2 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第27-28页
        2.1.3 新经济地理、金融地理及区位理论第28-29页
        2.1.4 金融与产业发展第29-31页
    2.2 金融集聚与金融中心相关理论研究第31-38页
        2.2.1 金融集聚理论的相关研究第31-32页
        2.2.2 金融中心理论的相关研究第32-38页
    2.3 能源金融相关研究第38-40页
        2.3.1 能源金融的内涵第38-39页
        2.3.2 能源金融的研究体系第39页
        2.3.3 能源与金融间的作用机制第39-40页
    2.4 国内外研究评析第40-43页
第3章 金融中心的演进及发展趋势第43-59页
    3.1 金融中心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第43-46页
        3.1.1 世界金融中心的演进历程第43-45页
        3.1.2 世界金融中心发展的趋势第45-46页
    3.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践第46-49页
        3.2.1 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第46-48页
        3.2.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48-49页
    3.3 专业型金融中心的兴起及影响第49-54页
        3.3.1 欧美专业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及布局第49-51页
        3.3.2 专业型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第51-53页
        3.3.3 专业型金融中心的积极作用第53-54页
    3.4 国外经验对我国专业型能源金融中心形成的启示第54-57页
        3.4.1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应有的布局与定位第54-55页
        3.4.2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专业型定位第55-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分析第59-85页
    4.1 西部能源产业发展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作用第59-68页
        4.1.1 西部能源资源的分布情况第59-62页
        4.1.2 西部能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第62-66页
        4.1.3 西部能源产业在我国能源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地位第66-68页
    4.2 西部能源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第68-70页
    4.3 西部金融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检验第70-76页
        4.3.1 变量的选取第71-73页
        4.3.2 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第73-74页
        4.3.3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结果分析第74-76页
    4.4 促进能源金融发展的突破口: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建设第76-83页
        4.4.1 能源金融对我国及西部能源产业的推进作用第77-78页
        4.4.2 能源金融中心:西部能源金融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第78-80页
        4.4.3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功能实现第80-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第85-107页
    5.1 能源产业聚集: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形成的外在因素第85-91页
        5.1.1 能源产业禀赋:能源金融中心形成的区位影响第85-89页
        5.1.2 区位因素作用下金融中心形成的国际例证第89-91页
    5.2 能源信息腹地: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因素第91-99页
        5.2.1 能源信息腹地与能源金融中心第92-95页
        5.2.2 信息获取机制下金融中心形成的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分析第95-98页
        5.2.3 信息流对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形成的作用机制第98-99页
    5.3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和能源产业集群的协同演进第99-104页
        5.3.1 金融集聚的演进过程第99-100页
        5.3.2 能源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效应加速金融集聚第100-101页
        5.3.3 能源金融中心的外部规模效应进一步加速能源产业集聚第101-104页
    5.4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组织支持第104-106页
        5.4.1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核心架构第104-105页
        5.4.2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机构组成第105-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6章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空间选择第107-128页
    6.1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07-114页
        6.1.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08-113页
        6.1.2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第113-114页
    6.2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空间选择的优势测度第114-122页
        6.2.1 样本选择及测度方法第114-115页
        6.2.2 各中心城市的优势测度第115-121页
        6.2.3 测度结果分析第121-122页
    6.3 西安与其他主要城市的空间优势比较第122-127页
    6.4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7章 推进西部能源金融中心形成的对策建议第128-142页
    7.1 推进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路径及比较第128-133页
        7.1.1 需求引导与政府推动第128-129页
        7.1.2 两种路径的融合第129-130页
        7.1.3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经验借鉴第130-133页
    7.2 “政府推动、顺势而为”: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推进路径第133-135页
    7.3 西部能源金融中心推进过程中的政府作为第135-140页
        7.3.1 政府作为的重要性第135-136页
        7.3.2 各级政府应有的作为第136-140页
    7.5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42-146页
    8.1 主要结论第142-144页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者异质性、逆向选择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经营绩效
下一篇:欧洲金融合作的制度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