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本文部分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第一章 犬细小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 病原 | 第14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3 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6-17页 |
4.1 肠炎型 | 第16-17页 |
4.2 心肌炎型 | 第17页 |
5 犬细小病毒病的防治 | 第17-20页 |
5.1 免疫预防 | 第17-18页 |
5.2 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凹凸棒粘土的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 凹凸棒粘土的概述 | 第20页 |
2 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3 凹凸棒粘土的理化性质 | 第21-26页 |
3.1 吸附性 | 第21-22页 |
3.2 比表面积 | 第22-23页 |
3.3 离子交换性 | 第23页 |
3.4 催化性 | 第23页 |
3.5 流变性 | 第23页 |
3.6 微量元素承载性 | 第23-24页 |
3.7 粘膜保护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微量元素铜与铬的生物学功能 | 第26-30页 |
1 铜的生物学功能 | 第26-27页 |
1.1 铜参与和维持机体造血机能 | 第26页 |
1.2 铜对动物骨骼发育的影响 | 第26页 |
1.3 铜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1.4 铜对毛发和皮肤的影响 | 第27页 |
2 铬的生物学功能 | 第27-30页 |
2.1 参与糖代谢 | 第27页 |
2.2 参与蛋白质与核酸的代谢 | 第27-28页 |
2.3 参与脂肪代谢 | 第28页 |
2.4 提高动物抗应激能力 | 第28-29页 |
2.5 影响动物生长繁殖性能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8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8-68页 |
第四章 犬细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38-4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1.1 病料采集 | 第39页 |
1.2 细胞株 | 第39页 |
1.3 试剂与溶液 | 第39-40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2.1 病毒的分离 | 第40-41页 |
2.2 病毒鉴定 | 第41-42页 |
3 结果 | 第42-45页 |
3.1 CPV的细胞分离结果 | 第42-43页 |
3.2 血凝(HA)试验结果 | 第43页 |
3.3 PCR鉴定结果 | 第43-44页 |
3.4 TCID50的测定结果 | 第44页 |
3.5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的制备 | 第46-5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2.1 凹凸棒粘土的预处理 | 第47页 |
2.2 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制备 | 第47-48页 |
2.3 凹凸棒粘土载铜量及载铬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3 结果 | 第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第六章 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在人工感染犬细小病毒病治疗上的应用 | 第52-6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1.1 试验动物 | 第53页 |
1.2 犬细小病毒 | 第53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4-57页 |
2.1 动物分组与人工感染犬细小病毒 | 第54页 |
2.2 临床症状观察与计分 | 第54-55页 |
2.3 载铜载铬凹凸棒粘土在犬细小病毒病上的应用 | 第55页 |
2.4 解剖学观察 | 第55-56页 |
2.5 制备常规石蜡切片 | 第56-57页 |
3 结果 | 第57-61页 |
3.1 临床症状 | 第57-59页 |
3.2 剖检结果 | 第59-60页 |
3.3 病理切片结果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