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国内外地下水除铁、锰、氨氮和有机物发展及现状 | 第13-17页 |
1.2.2 除铁、锰细菌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3 硝化类细菌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4 细菌复配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 第23-24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24-32页 |
2.1 现场中试装置 | 第24-25页 |
2.2 试验用水水质 | 第25-26页 |
2.2.1 试验水源长期水质 | 第25页 |
2.2.2 试验期间水质 | 第25-26页 |
2.2.3 模拟水水质 | 第26页 |
2.3 检测项目与方法 | 第26-27页 |
2.4 菌种来源 | 第27-28页 |
2.5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28-29页 |
2.5.1 培养基 | 第28页 |
2.5.2 微生物培养条件及装置 | 第28-29页 |
2.6 生理生化特征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2.6.1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9-30页 |
2.6.2 革兰氏染色 | 第30页 |
2.6.3 MPN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除铁锰细菌、除氨氮细菌复壮及筛选 | 第32-40页 |
3.1 除铁、锰、氨氮细菌特征 | 第32-34页 |
3.2 复壮前细菌的净水效果 | 第34-35页 |
3.2.1 空白水样自然氧化结果 | 第34页 |
3.2.2 复壮前细菌净水结果 | 第34-35页 |
3.3 除铁锰细菌、除氨氮细菌复壮及筛选 | 第35-39页 |
3.3.1 复壮后细菌净水结果 | 第36-37页 |
3.3.2 复壮后细菌的筛选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除铁锰细菌、除氨氮细菌复配试验 | 第40-50页 |
4.1 除铁锰细菌、除氨氮细菌两两复配试验 | 第40-43页 |
4.1.1 不同细菌组合对铁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4.1.2 不同细菌组合对锰的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4.1.3 不同细菌组合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2-43页 |
4.2 除铁锰细菌、除氨氮细菌综合复配试验 | 第43-49页 |
4.2.1 综合复配试验方案选择 | 第43-45页 |
4.2.2 除铁锰细菌、除氨氮细菌综合复配试验 | 第45-49页 |
4.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优势菌种复配法处理地下水现场中试 | 第50-64页 |
5.1 现场中试工艺流程及参数 | 第50-51页 |
5.2 启动期净水效果 | 第51-53页 |
5.3 稳定期净水效果 | 第53-57页 |
5.3.1 滤速对净水效果影响 | 第53-54页 |
5.3.2 沿滤层厚度净水效果 | 第54-57页 |
5.4 反冲洗对净水效果影响 | 第57-59页 |
5.5 滤料表面生物检测 | 第59-63页 |
5.5.1 滤料表面细菌计数 | 第59-62页 |
5.5.2 滤料表面变化 | 第62-63页 |
5.6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