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辨析 | 第24-32页 |
一、作为马克思思想核心概念的劳动 | 第24-27页 |
(一)马克思“劳动”概念 | 第24页 |
(二)马克思劳动思想内涵 | 第24-27页 |
二、农耕文化概念及其内涵 | 第27-32页 |
(一)农耕文化概念 | 第28页 |
(二)农耕文化内涵 | 第28-3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比较 | 第32-48页 |
一、马克思劳动思想与农耕文化的特征 | 第32-37页 |
(一)马克思劳动思想特征 | 第32-35页 |
(二)农耕文化特征 | 第35-37页 |
二、马克思劳动思想与农耕文化的联系 | 第37-42页 |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37-39页 |
(二)人与社群不可分离 | 第39-40页 |
(三)人通过劳动实现自己 | 第40-41页 |
(四)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 第41-42页 |
三、马克思劳动思想与农耕文化的区别 | 第42-48页 |
(一)改造自然与顺从自然 | 第42-43页 |
(二)“现实的个人”与宗法群体 | 第43-45页 |
(三)全面自由发展与“泛道德化” | 第45-46页 |
(四)认识和实践的深层互动与知行的直观合一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融通与发展 | 第48-59页 |
一、马克思劳动思想与传统农耕文化的双向互动 | 第48-50页 |
(一)马克思劳动思想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现代转向 | 第48-49页 |
(二)传统农耕文化赋予马克思劳动思想鲜明的民族烙印 | 第49-50页 |
二、马克思劳动思想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融合 | 第50-56页 |
(一)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生态劳动观 | 第50-52页 |
(二)遵从人的社会性本质基础上的个人全面发展 | 第52-54页 |
(三)强化劳动观念的道德意义 | 第54-55页 |
(四)以“文化中国”推进实践创新 | 第55-56页 |
三、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发展 | 第56-59页 |
(一)树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新时代劳动理念 | 第56-57页 |
(二)培养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思想 | 第57-58页 |
(三)锤炼以“奉献即幸福”为指导的新时代劳动品德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