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能级评价的实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城市群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1-16页 |
| ·中原城市群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城市和城市群能级评价理论的研究 | 第17-19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论文框架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城市群及其能级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3-34页 |
| ·城市群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23-25页 |
| ·“点-轴系统”理论 | 第25页 |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25-26页 |
| ·城市辐射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模型 | 第26-30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26-27页 |
| ·辐射能力度量的相关指标 | 第27-28页 |
| ·辐射能力度量的相关模型 | 第28-30页 |
| ·已有研究理论与模型的评价 | 第30-34页 |
| ·城市群理论研究与中国城市群发展 | 第30-31页 |
| ·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的理论指引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基于系统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 第34-42页 |
| ·城市等级与能级 | 第34-38页 |
| ·基于城市功能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 第34-36页 |
| ·基于城市要素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 第36页 |
| ·基于城市结构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 第36-38页 |
| ·城市群内城市的层级与能级 | 第38-39页 |
| ·首位城市与次级城市和一般城市 | 第38-39页 |
| ·首位城市与卫星城市 | 第39页 |
|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等级层次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中原城市群 | 第42-56页 |
| ·城市崛起带动中原崛起 | 第42-43页 |
| ·中原城市群崛起带动中部崛起 | 第43-53页 |
| ·中原城市群的地域界定与发展背景 | 第43-44页 |
| ·中原城市群的演变 | 第44-51页 |
| ·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的地位与作用 | 第51-52页 |
| ·中原城市群带动中部城市群崛起 | 第52-53页 |
|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中原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 | 第53-56页 |
| ·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 | 第53-54页 |
| ·中原城市群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综合评价 | 第56-72页 |
| ·构建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6-62页 |
| ·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56-57页 |
| ·指标的筛选 | 第57-58页 |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8-59页 |
| ·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59-61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1-62页 |
| ·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62-72页 |
| ·经济指数评价 | 第62-65页 |
| ·生活指数评价 | 第65-67页 |
| ·服务指数评价 | 第67-69页 |
|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水平综合评价 | 第69-72页 |
| 第六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的聚类分析 | 第72-77页 |
| ·聚类分析概述 | 第72页 |
|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 | 第72-77页 |
| ·经济指数聚类分析 | 第72-73页 |
| ·生活指数聚类分析 | 第73-74页 |
| ·服务指数聚类分析 | 第74-75页 |
|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水平综合聚类分析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81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7页 |
| ·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77-78页 |
| ·中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 第78-80页 |
|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