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姬归汉绘画创作主题的概述 | 第14-18页 |
2.1 文姬归汉主题绘画的由来及发展 | 第14页 |
2.2 由精工细致转向描摹内心的创作背景 | 第14-16页 |
2.3 文姬归汉主题绘画的表现形式及创作者经历分析 | 第16-17页 |
2.4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辽宋金元时期文化上的几点倾向 | 第18-24页 |
3.1 胡族对于汉族的矛盾心情 | 第18-21页 |
3.1.1 对唐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认同 | 第18-20页 |
3.1.2 对中原汉族的排斥及自身文化的保护 | 第20-21页 |
3.2 宋人对于胡族上下不同的态度 | 第21-23页 |
3.2.1 宋代上层及文人对于胡族的排斥 | 第21-22页 |
3.2.2 宋代下层平民对于胡族服饰的借鉴 | 第22-23页 |
3.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文姬归汉主题绘画中的服饰与现实服饰的一致性现象 | 第24-42页 |
4.1 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现象 | 第24-34页 |
4.1.1 发式 | 第24-25页 |
4.1.2 宋代男子服饰 | 第25-27页 |
4.1.3 胡族男子袍服 | 第27-30页 |
4.1.4 胡族女子巾帽 | 第30-32页 |
4.1.5 捍腰 | 第32-34页 |
4.2 胡族受到中原服饰理念影响的服饰现象 | 第34-38页 |
4.2.1 胡族男子巾帽 | 第34-35页 |
4.2.2 暖耳帽 | 第35-38页 |
4.3 中原汉族借鉴胡族的服饰现象 | 第38-41页 |
4.3.1 貉袖 | 第38-40页 |
4.3.2 蹀躞带 | 第40-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文姬归汉主题绘画中的服饰与现实服饰的差异性现象 | 第42-52页 |
5.1 文姬归汉主题绘画中对于现实服饰的选择性表达 | 第42-45页 |
5.1.1 进贤冠 | 第42-44页 |
5.1.2 足衣 | 第44-45页 |
5.2 文姬归汉主题绘画中对于服饰的创造性表现 | 第45-50页 |
5.2.1 卓歇图以及陈居中立轴本中服饰的创造性表现 | 第45-46页 |
5.2.2 李唐本与大都会本中服饰的创造性表现 | 第46-49页 |
5.2.3 张瑀本与宫素然本中服饰的创造性表现 | 第49-50页 |
5.2.4 元赵孟頫本中服饰的创造性表现 | 第50页 |
5.3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文姬归汉主题绘画中的“丝路”现象分析 | 第52-60页 |
6.1 辽宋金元时期的丝路概况 | 第52-53页 |
6.2 随丝路而来的宗教 | 第53-54页 |
6.3 丝路在文姬主题绘画中纺织品上的表现 | 第54-59页 |
6.3.1 十字纹 | 第54-56页 |
6.3.2 如意纹和莲花纹 | 第56-58页 |
6.3.3 联珠纹 | 第58-59页 |
6.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文姬归汉主题相关的绘画信息汇总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