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XPC肽对EoCen蛋白一些性质的调控

中文摘要第20-24页
ABSTRACT第24-29页
第一章 综述第30-44页
    1 中心蛋白的发现第30-31页
    2 中心蛋白的生物功能第31-33页
    3 中心蛋白的结构及Ca~(2+)结合性质第33-36页
        3.1 中心蛋白的结构第33页
        3.2 Ca~(2+)结合性质第33-36页
    4 靶肽的结合第36-42页
        4.1 中心蛋白的靶肽第36-41页
        4.2 结合模式第41页
        4.3 靶肽结合的表征手段第41-42页
    5 中心蛋白的聚集第42-43页
    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43-44页
第二章 中心蛋白与XPC的结合性质第44-64页
    1 引言第44页
    2 材料第44-45页
        2.1 主要试剂第44-45页
        2.2 主要仪器第45页
    3 方法第45-48页
        3.1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第45页
        3.2 XPC多肽的合成第45页
        3.3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45-46页
        3.4 紫外可见吸收的测定第46页
        3.5 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第46页
        3.6 中心蛋白与XPC肽结合常数的计算第46-47页
        3.7 非变性凝胶电泳第47页
        3.8 等温滴定量热法第47-48页
        3.9 远紫外圆二色谱第48页
    4 实验结果第48-60页
        4.1 靶肽中色氨酸微环境的变化第48-52页
        4.2 复合物新带的产生第52-56页
        4.3 XPC肽对中心蛋白的高亲和性第56-58页
        4.4 XPC肽的构象变化第58-60页
        4.5 C端loop区是不参与反应的区域第60页
    5 讨论第60-63页
    6 结论第63-64页
第三章 XPC肽调控EoCen的Tb~(3+)结合性质第64-84页
    1 引言第64-65页
    2 材料第65页
        2.1 主要试剂第65页
        2.2 主要仪器第65页
    3 方法第65-69页
        3.1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第65-66页
        3.2 XPC多肽的合成第66页
        3.3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66页
        3.4 Tb~(3+)储备液的配制第66页
        3.5 Ca~(2+)储备液的配制第66页
        3.6 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第66页
        3.7 中心蛋白与XPC肽结合常数的计算第66-67页
        3.8 非变性凝胶电泳第67页
        3.9 等温滴定量热法第67页
        3.10 共振光散射第67页
        3.11 芳香氨基酸敏化Tb~(3+)发射第67页
        3.12 Tb~(3+)结合常数的计算第67-69页
    4 实验结果第69-79页
        4.1 金属离子对靶肽结合的弱增强作用第69-77页
        4.2 靶肽对Tb~(3+)结合的调控第77-79页
    5 讨论第79-82页
    6 结论第82-84页
第四章 EoCen的聚集与靶肽识别第84-110页
    第一节 EoCen与Δ23EoCen性质比较第84-94页
        1 引言第84页
        2 材料第84-85页
            2.1 主要试剂第84-85页
            2.2 主要仪器第85页
        3 方法第85-86页
            3.1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第85页
            3.2 XPC多肽的合成第85页
            3.3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85-86页
            3.4 Tb~(3+)储备液的配制第86页
            3.5 Ca~(2+)储备液的配制第86页
            3.6 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第86页
            3.7 非变性凝胶电泳第86页
            3.9 等温滴定量热法第86页
            3.10 共振光散射第86页
            3.11 芳香氨基酸敏化Tb~(3+)发射第86页
        4 实验结果第86-92页
            4.1 XPC肽结合性质的相似性第86-89页
            4.2 聚集性质的差异第89-91页
            4.3 Tb~(3+)结合性质的比较第91-92页
            4.4 尿素诱导蛋白稳定性的比较第92页
        5 讨论第92-93页
        6 结论第93-94页
    第二节 中心蛋白的聚集与靶识别第94-110页
        1 引言第94页
        2 材料第94-95页
            2.1 主要试剂第94-95页
            2.2 主要仪器第95页
        3 方法第95-97页
            3.1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第95-96页
            3.2 N-23肽的合成及溶液配制第96页
            3.3 Tb~(3+)储备液的配制第96页
            3.5 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第96页
            3.6 非变性凝胶电泳第96页
            3.7 蛋白化学交联分析第96页
            3.8 等温滴定量热法第96-97页
            3.9 共振光散射第97页
            3.10 芳香氨基酸敏化Tb~(3+)发射第97页
        4 实验结果第97-107页
            4.1 RLS检测蛋白的聚集第97-99页
            4.2 native PAGE检测蛋白与N-23的关系第99-100页
            4.3 化学交联分析第100-103页
            4.4 ITC第103-104页
            4.5 交联后与靶肽结合力下降第104页
            4.6 靶肽结合对Tb~(3+)诱导聚集的抑制第104-107页
        5 讨论第107-108页
        6 结论第108-110页
第五章 蛋白稳定性研究第110-130页
    第一节 尿素诱导EoCen-XPC的解折叠第110-119页
        1 引言第110页
        2 结构基元模型第110-112页
        3 材料第112-113页
            3.1 主要试剂第112页
            3.2 主要仪器第112-113页
        4 方法第113页
            4.1 蛋白与XPC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第113页
            4.2 尿素浓度确定第113页
            4.3 荧光光谱的测定第113页
            4.4 变性数据分析第113页
        5 实验结果第113-117页
            5.1 尿素对复合物荧光光谱的影响第113-115页
            5.2 尿素诱导复合物的解折叠第115-117页
        6 讨论第117-118页
        7 结论第118-119页
    第二节 Tb(Ⅲ)对盐酸胍诱导中心蛋白解折叠的影响第119-130页
        1 引言第119-120页
        2 材料第120页
            2.1 主要试剂第120页
            2.2 主要仪器第120页
        3 实验方法第120-122页
            3.1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第120页
            3.2 Tb~(3+)储备液的配制第120页
            3.3 Tb~(3+)敏化发射第120-121页
            3.4 荧光光谱第121页
            3.5 远紫外圆二色检测第121页
            3.6 荧光寿命检测第121页
            3.7 共振光散射第121页
            3.8 盐酸胍浓度的确定第121-122页
            3.9 化学变性实验第122页
            3.10 变性数据分析第122页
        4 实验结果第122-128页
            4.1 EoCen与G115W的固有荧光与Tb~(3+)结合性质第122-123页
            4.2 盐酸胍对G115W性质的影响第123-126页
            4.3 盐酸胍诱导apoG115W与holoG115W解折叠第126-128页
        5 讨论第128-129页
        6 结论第129-13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0-134页
    1 引言第130页
    2 工作总结第130-133页
    3 工作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4页
略语表第154-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萘类分子及其钾掺杂体系的磁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吡啰红平台荧光探针和荧光染料的开发及生物传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