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

基于属性相关的差分隐私保护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14-17页
第2章 隐私保护模型基础第17-29页
    2.1 隐私保护技术第17-18页
    2.2 K-匿名模型第18-22页
        2.2.1 K-匿名模型的基本概念第18-20页
        2.2.2 K-匿名模型的优缺点第20-22页
    2.3 L-多样化模型第22-24页
        2.3.1 L-多样化模型的定义第22-23页
        2.3.2 L-多样化模型的优缺点第23-24页
    2.4 T-相近模型第24页
        2.4.1 T-相近模型的基本概念第24页
        2.4.2 T-相近模型所存在的优缺点第24页
    2.5 差分隐私保护模型第24-26页
        2.5.1 差分隐私保护模型的基本概念第24-25页
        2.5.2 差分隐私保护模型的优缺点第25-26页
    2.6 多敏感属性的隐私保护第26-28页
        2.6.1 基于有损连接的分割技术第26-28页
        2.6.2 基于有损连接的分割技术的优缺点第28页
    2.7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基于属性相关的差分隐私策略第29-39页
    3.1 多敏感属性相关问题研究分析第29-32页
    3.2 相关研究基础第32-34页
    3.3 基于属性相关的差分隐私模型第34-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基于属性相关的差分隐私方法第39-53页
    4.1 MICPCA算法第39-48页
        4.1.1 最大信息系数第39-41页
        4.1.2 投影算子的构建第41-42页
        4.1.3 MICPCA算法第42-48页
    4.2 MICSMT算法第48-52页
        4.2.1 最大信息系数的最大似然估计第49页
        4.2.2 对于ML本征矢量测度SMT模型第49-50页
        4.2.3 MICSMT算法第50-52页
    4.3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实验与分析第53-61页
    5.1 实验设计第53-54页
        5.1.1 实验数据集来源第53页
        5.1.2 实验环境第53页
        5.1.3 评测标准第53-54页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4-59页
    5.3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语料库的《文汇报》词汇使用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CNN的流场特征可视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