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9页 |
1.1 汽车尾气污染 | 第7-8页 |
1.2 天然气汽车的应用优势 | 第8页 |
1.3 天然气汽车的分类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8-9页 |
1.4 CNG汽车排气特点及危害 | 第9-11页 |
1.4.1 理论空燃比CNG汽车排气特点 | 第10页 |
1.4.2 稀燃CNG汽车排气特点 | 第10-11页 |
1.5 稀燃CNG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 第11-12页 |
1.5.1 Pd催化剂的发展概况 | 第11页 |
1.5.2 Pd催化剂催化氧化CH_4机理 | 第11-12页 |
1.5.3 稀燃CNG汽车尾气净化难点 | 第12页 |
1.6 国内外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7 可硫化载体的性能研究 | 第14-16页 |
1.7.1 可硫化载体的抗硫性能研究 | 第14-15页 |
1.7.2 可硫化载体硫中毒再生性能研究 | 第15-16页 |
1.8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9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10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Pd@SiO_2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 第19-34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2.2 Pd@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3 Pd@SiO_2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2页 |
2.3.1 溶胶-凝胶法制备Pd@SiO_2纳米粒子及其表征 | 第22-25页 |
2.3.2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Pd@SiO_2纳米粒子及其表征 | 第25-31页 |
2.3.3 Pd@SiO_2纳米粒子抗烧结性能研究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α-Fe_2O_3纳米棒的可控合成及抗硫性能研究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3.2.2 α-Fe_2O_3纳米棒及催化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3 样品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3.3.1 α-Fe_2O_3载体的表征 | 第37-38页 |
3.3.2 合成条件对α-Fe_2O_3形貌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3 α-Fe_2O_3载体的抗硫性能研究 | 第41-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Pd@SiO_2/α-Fe_2O_3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50-61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50-51页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1页 |
4.2.3 样品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4.3.1 Pd/α-Fe_2O_3和Pd@SiO_2/α-Fe_2O_3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52-53页 |
4.3.2 Pd/α-Fe_2O_3和Pd@SiO_2/α-Fe_2O_3催化剂的比表面及孔径分布 | 第53-54页 |
4.3.3 Pd/α-Fe_2O_3和Pd@SiO_2/α-Fe_2O_3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54页 |
4.3.4 Pd/α-Fe_2O_3和Pd@SiO_2/α-Fe_2O_3催化剂的TPR实验 | 第54-56页 |
4.3.5 Pd/α-Fe_2O_3和Pd@SiO_2/α-Fe_2O_3催化剂的甲烷催化活性测试 | 第56-57页 |
4.4 γ-AL_2O_3和α-Fe_2O_3载体抗硫及硫中毒高温再生性能研究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建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