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19页 |
1.1 下胫腓联合韧带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1 解剖结构 | 第12页 |
1.1.2 生理学特性和损伤机制 | 第12-13页 |
1.2 临床检查 | 第13页 |
1.3 影像学检查 | 第13-15页 |
1.3.1 数字化X线摄影术(DigitalRadiography,DR) | 第14页 |
1.3.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 | 第14页 |
1.3.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 第14-15页 |
1.4 保守治疗 | 第15页 |
1.5 中医治疗 | 第15-16页 |
1.6 手术治疗 | 第16-19页 |
1.6.1 下胫腓螺钉固定 | 第16-17页 |
1.6.2 带线纽扣钢板固定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30页 |
2.1 材料及方法 | 第19-20页 |
2.1.1 一般材料 | 第19页 |
2.1.2 相关标准 | 第19-20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20-21页 |
2.2.1 术前处理 | 第20页 |
2.2.2 术中处理及手术方法 | 第20-21页 |
2.2.3 术后处理 | 第21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2.3.1 一般指标 | 第21页 |
2.3.2 影像学指标 | 第21-22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22页 |
2.5 结果 | 第22-26页 |
2.5.1 手术时间对比 | 第22-23页 |
2.5.2 术前及术后下胫腓联合间隙距离(tibiofibularclearspace,TFCS)比较 | 第23页 |
2.5.3 术前及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tibiofibularoverlap,TFO)比较 | 第23-24页 |
2.5.4 术前及术后内踝间距(medialclearspace,MCS)比较 | 第24页 |
2.5.5 术前及术后胫距关节间距(superiorclearspace,SCS)比较 | 第24-25页 |
2.5.6 术前及术后MCS/SCS比较 | 第25页 |
2.5.7 两组患者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分(AOFAS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2.5.8 不良事件 | 第26页 |
2.6 讨论 | 第26-30页 |
2.6.1 下胫腓联合韧带撕裂的机制和对功能的影响 | 第26页 |
2.6.2 中医“筋骨并重”原则 | 第26-27页 |
2.6.3 下胫腓螺钉固定 | 第27-28页 |
2.6.4 骨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 | 第28-29页 |
2.6.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8页 |
附录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件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