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1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4-15页 |
1.1.1 特色小镇 | 第14页 |
1.1.2 社区 | 第14-15页 |
1.1.3 社区营造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17-2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2.1.1 特色小镇建设热潮 | 第17-18页 |
2.1.2 社区发展未来趋势 | 第18页 |
2.1.3 社区营造经验启示 | 第18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2.3.2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4.1 选取国内外优秀社区营造进行特征研究 | 第20页 |
2.4.2 对比研究分析特色小镇社区营造的内涵 | 第20页 |
2.4.3 针对人文地景产提出小镇社区营造手法 | 第20页 |
2.4.4 三十岗乡创客小镇规划的社区营造实践 | 第20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5.1 文献查阅 | 第20页 |
2.5.2 对比研究 | 第20-21页 |
2.5.3 实地调查 | 第21页 |
2.5.4 综合分析 | 第21-22页 |
2.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优秀社区营造案例的特征分析 | 第23-32页 |
3.1 美国乡村之家生态社区 | 第23-24页 |
3.1.1 案例概况 | 第23页 |
3.1.2 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2 日本古川町社区营造 | 第24-26页 |
3.2.1 案例概况 | 第24-26页 |
3.2.2 特征分析 | 第26页 |
3.3 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 | 第26-27页 |
3.3.1 案例概况 | 第26-27页 |
3.3.2 特征分析 | 第27页 |
3.4 合肥三瓜公社社区营造 | 第27-29页 |
3.4.1 案例概况 | 第27-29页 |
3.4.2 特征分析 | 第29页 |
3.5 国内外优秀社区营造的特征总结 | 第29-32页 |
3.5.1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 第29-30页 |
3.5.2 社区配套设施完善 | 第30页 |
3.5.3 展现乡村原生特色 | 第30页 |
3.5.4 注重社区文化打造 | 第30页 |
3.5.5 营造公共活动空间 | 第30页 |
3.5.6 居住模式开放多样 | 第30页 |
3.5.7 产业生活充分融合 | 第30页 |
3.5.8 吸引人才大量聚集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特色小镇中引入社区营造理念的内涵 | 第32-40页 |
4.1 我国目前社区营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4.1.1 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缺乏社区自治意识 | 第32页 |
4.1.2 社区营造资金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指导 | 第32-33页 |
4.1.3 社区缺乏产业支撑,居民收入来源单一 | 第33页 |
4.1.4 社区自身定位不清,城乡身份认同不明 | 第33-34页 |
4.2 特色小镇社区营造与传统社区营造对比 | 第34-37页 |
4.2.1 城市社区概念及社区营造特征 | 第34页 |
4.2.2 农村社区概念及社区营造特征 | 第34-36页 |
4.2.3 理想的特色小镇社区营造与传统社区营造对比 | 第36-37页 |
4.3 特色小镇社区营造的内涵 | 第37页 |
4.4 理想的特色小镇社区营造的特征 | 第37-40页 |
4.4.1 合理完善的规划设计 | 第37页 |
4.4.2 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 | 第37页 |
4.4.3 便捷宜人的交通规划 | 第37-38页 |
4.4.4 多元开放的空间布局 | 第38页 |
4.4.5 功能复合的住宅规划 | 第38页 |
4.4.6 舒适齐全的配套服务 | 第38页 |
4.4.7 特色强势的产业功能 | 第38页 |
4.4.8 良好宜居的生态功能 | 第38页 |
4.4.9 富凝聚力的文化功能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特色小镇中社区营造手法研究 | 第40-48页 |
5.1 特色小镇社区营造的原则 | 第40-41页 |
5.1.1 在地性原则 | 第40页 |
5.1.2 独特性原则 | 第40页 |
5.1.3 故事性原则 | 第40页 |
5.1.4 体验性原则 | 第40-41页 |
5.1.5 生活性原则 | 第41页 |
5.2 以人为本,特色小镇社区规划布局 | 第41-42页 |
5.2.1 规划结构功能分区 | 第41页 |
5.2.2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 第41页 |
5.2.3 系统组织社区交通 | 第41页 |
5.2.4 建立健全人才机制 | 第41-42页 |
5.2.5 自下而上组织建设 | 第42页 |
5.2.6 建互联网智能社区 | 第42页 |
5.3 以文为魂,特色小镇社区印象打造 | 第42-44页 |
5.3.1 展现小镇文化底蕴 | 第42-43页 |
5.3.2 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 第43页 |
5.3.3 发展文化创意经济 | 第43页 |
5.3.4 培养小镇创新能力 | 第43-44页 |
5.4 以地为生,特色小镇社区生态保护 | 第44页 |
5.4.1 保护自然生态资源 | 第44页 |
5.4.2 彰显古建原始风貌 | 第44页 |
5.4.3 展现乡村原生特色 | 第44页 |
5.5 以景结情,特色小镇社区景观营造 | 第44-46页 |
5.5.1 社区中心空间营造 | 第44-45页 |
5.5.2 广场绿地景观营造 | 第45页 |
5.5.3 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 第45页 |
5.5.4 建筑庭院景观营造 | 第45页 |
5.5.5 景观节点小品设计 | 第45-46页 |
5.6 以产兴镇,特色小镇社区产业融合 | 第46-48页 |
5.6.1 .小镇产业定位研究 | 第46页 |
5.6.2 社区产业高度集聚 | 第46页 |
5.6.3 丰富小镇社区业态 | 第46-47页 |
5.6.4 搭建产学研用平台 | 第47页 |
5.6.5 优化市场拓展途径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合肥市三十岗乡创客小镇的社区营造 | 第48-64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48-50页 |
6.1.1 区位分析 | 第48页 |
6.1.2 现状分析 | 第48-49页 |
6.1.3 优势分析 | 第49页 |
6.1.4 人口分析 | 第49-50页 |
6.2 三十岗乡集镇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6.2.1 环境污染,生态体系不完善 | 第50页 |
6.2.2 道路混乱,基础设施不健全 | 第50-51页 |
6.2.3 风格雷同,乡土特色未体现 | 第51页 |
6.2.4 公共性差,空间利用不充分 | 第51页 |
6.2.5 景观单调,人性化体现不足 | 第51页 |
6.2.6 产业单一,资源开发不完全 | 第51-52页 |
6.3 特色小镇社区的规划布局 | 第52-56页 |
6.3.1 社区规划功能分区 | 第52-53页 |
6.3.2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 第53-54页 |
6.3.3 系统组织社区交通 | 第54页 |
6.3.4 打造人才聚落社区 | 第54-56页 |
6.3.5 建互联网智能社区 | 第56页 |
6.4 特色小镇社区的印象打造 | 第56-57页 |
6.4.1 展现小镇文化底蕴 | 第56页 |
6.4.2 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 第56页 |
6.4.3 发展文化创意经济 | 第56页 |
6.4.4 培养小镇创新能力 | 第56-57页 |
6.5 特色小镇社区的生态保护 | 第57-58页 |
6.5.1 保护自然生态资源 | 第57页 |
6.5.2 展现乡村原生特色 | 第57-58页 |
6.6 特色小镇社区的景观设计 | 第58-62页 |
6.6.1 社区中心空间营造 | 第58-59页 |
6.6.2 广场绿地景观营造 | 第59-60页 |
6.6.3 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 第60页 |
6.6.4 建筑庭院景观营造 | 第60-61页 |
6.6.5 景观节点小品设计 | 第61-62页 |
6.7 特色在小镇社区的产业融合 | 第62-64页 |
6.7.1 小镇产业定位研究 | 第62页 |
6.7.2 社区产业高度集聚 | 第62页 |
6.7.3 丰富小镇社区业态 | 第62-63页 |
6.7.4 搭建产学研用平台 | 第63页 |
6.7.5 优化市场拓展途径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