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畜牧业、饲养业论文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自然资源匹配度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牧区8县市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2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3-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第17-19页
        1.2.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2.2 研究技术路线第18页
        1.2.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 研究的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第19-22页
        1.3.1 研究的难点第19-20页
        1.3.2 研究可能的创新第20-22页
第二章 概念内涵阐释、研究综述第22-38页
    2.1 相关概念内涵阐释第22-26页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第22页
        2.1.2 畜牧业合作社第22-24页
        2.1.3 合作社治理结构第24-25页
        2.1.4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第25-26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回顾第26-34页
        2.2.1 畜牧业合作社相关研究动态回顾第26页
        2.2.2 合作社治理结构相关研究动态回顾第26-29页
        2.2.3 合作社分类研究回顾第29页
        2.2.4 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相关评价研究回顾第29-34页
    2.3 相关研究述评第34-37页
        2.3.1 畜牧业合作社相关研究述评第34页
        2.3.2 合作社治理结构相关研究述评第34页
        2.3.3 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相关评价研究述评第34-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调研过程与数据来源第38-48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38-44页
        3.1.1 研究区位及功能定位第38页
        3.1.2 研究区县域概况第38-43页
        3.1.3 研究区合作社发展状况第43-44页
    3.2 调研过程及数据来源第44-47页
        3.2.1 调研过程第44页
        3.2.2 数据来源第44-45页
        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第45页
        3.2.4 样本畜牧业合作社描述统计第45-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8-57页
    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8-50页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回顾第48-49页
        4.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49页
        4.1.3 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及目标第49-50页
    4.2 系统耦合理论第50-54页
        4.2.1 系统耦合的定义及内涵第50-51页
        4.2.2 系统耦合理论在社会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第51页
        4.2.3 草业生态系统的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第51-54页
    4.3 合作社治理结构相关理论第54-56页
        4.3.1 产权理论第54页
        4.3.2 委托代理理论第54-55页
        4.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自然资源匹配度理论分析第57-77页
    5.1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分析第57-66页
        5.1.1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及其特征第57-58页
        5.1.2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第58-59页
        5.1.3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主导类型第59-66页
    5.2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理论分析第66-69页
        5.2.1 产权视角下的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第66-67页
        5.2.2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第67-68页
        5.2.3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第68-69页
    5.3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理论分析第69-74页
        5.3.1 草原利用方式与草地生态系统匹配现状与演变第69-71页
        5.3.2 畜牧业合作社与畜牧业产业匹配分析第71-72页
        5.3.3 畜牧业合作社与草畜生态系统的匹配机制第72-74页
        5.3.4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的实现路径第74页
    5.4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自然资源匹配度理论分析第74-76页
        5.4.1 决策机制对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影响机理第74-75页
        5.4.2 盈余分配机制对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影响机理第75页
        5.4.3 监督机制对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影响机理第75-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第77-91页
    6.1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理论模型第77-78页
        6.1.1 耦合度模型第77页
        6.1.2 匹配度模型第77-78页
        6.1.3 匹配类型及判断标准第78页
    6.2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第78-87页
        6.2.1 评价体系构建的一般过程第78-79页
        6.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79页
        6.2.3 匹配指标设计依据第79-80页
        6.2.4 匹配指标评价体系第80-83页
        6.2.5 指标数据的获取与标准化第83-84页
        6.2.6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84-87页
    6.3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实证分析第87-89页
        6.3.1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指标基本统计第87-88页
        6.3.2 样本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的基本统计第88-89页
    6.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七章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对自然资源匹配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第91-105页
    7.1 研究假说第91-93页
    7.2 变量设定和数据说明第93-101页
        7.2.1 变量选取与设定第93-94页
        7.2.2 样本数据说明第94页
        7.2.3 计量模型第94页
        7.2.4 模型检验结果第94-101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01-103页
        7.3.1 估计结果第101-102页
        7.3.2 分析与讨论第102-103页
    7.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第105-112页
    8.1 主要结论第105-108页
        8.1.1 畜牧业合作社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第105页
        8.1.2 畜牧业合作社自然资源匹配度的提出与测度第105-107页
        8.1.3 畜牧业合作社主导类型的不同本质上是治理结构的不同第107页
        8.1.4 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自然资源匹配度密切相关第107-108页
    8.2 政策建议第108-111页
        8.2.1 增进畜牧业合作社认知第108-109页
        8.2.2 转变扶持方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第109页
        8.2.3 规范合作社治理结构第109-110页
        8.2.4 鼓励提倡联户体和畜牧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第110-111页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3页
附录第123-129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ars基因在大血管壁重构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下一篇:miR-145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通过调控CD137信号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