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6-33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蛹虫草研究概述 | 第16-21页 |
1.2.1 蛹虫草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1.2.2 蛹虫草活性物质及应用 | 第17-20页 |
1.2.3 蛹虫草培养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3 有关硒的研究概述 | 第21-27页 |
1.3.1 硒的分布与形态 | 第21页 |
1.3.2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21-25页 |
1.3.3 硒摄入量及生物富硒 | 第25-27页 |
1.4 富硒食用菌研究概述 | 第27-29页 |
1.4.1 富硒食用菌种类 | 第27页 |
1.4.2 富硒食用菌培养 | 第27-29页 |
1.4.3 富硒食用菌硒的形态分布 | 第29页 |
1.5 硒多糖研究概述 | 第29-32页 |
1.5.1 硒多糖的来源 | 第30页 |
1.5.2 硒多糖的结构 | 第30-31页 |
1.5.3 硒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31-32页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2 蛹虫草富硒栽培配方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33-4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1 菌株与栽培料 | 第3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2.1.3 供试试剂 | 第33-3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2.2.1 菌株的活化 | 第34页 |
2.2.2 液体种的制备 | 第34页 |
2.2.3 栽培条件的优化 | 第34-36页 |
2.2.4 产量及活性物质含量测定 | 第36-38页 |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2.3.1 最佳硒源、碳源及氮源筛选 | 第38-39页 |
2.3.2 栽培关键因素筛选 | 第39-42页 |
2.3.3 栽培工艺优化 | 第42-45页 |
2.4 讨论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富硒蛹虫草子座及蛋白质中硒的分布规律 | 第47-58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3.1.1 菌株与栽培料 | 第47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3.1.3 供试试剂 | 第4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3.2.1 富硒蛹虫草的培养 | 第47-48页 |
3.2.2 取样时间的确定及样品制备 | 第48页 |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8-49页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3.3.1 富硒蛹虫草子座产量的变化 | 第49-51页 |
3.3.2 硒在蛹虫草中的积累 | 第51-53页 |
3.3.3 硒在蛹虫草蛋白组分中的分布 | 第53-55页 |
3.3.4 硒在蛹虫草不同分子量蛋白中的分布 | 第55-56页 |
3.4 讨论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富硒蛹虫草硒多糖提取工艺筛选 | 第58-73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4.1.1 富硒蛹虫草 | 第58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4.1.3 供试试剂 | 第58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8-61页 |
4.2.1 传统水提法 | 第58-59页 |
4.2.2 微波提取法 | 第59页 |
4.2.3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 | 第59-60页 |
4.2.4 指标及测定 | 第60页 |
4.2.5 不同提取方法硒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60-61页 |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4.3.1 传统水提法工艺 | 第61-63页 |
4.3.2 微波辅助提取法工艺 | 第63-66页 |
4.3.3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工艺 | 第66-70页 |
4.3.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70-71页 |
4.4 讨论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富硒蛹虫草硒多糖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 第73-89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5.1.1 蛹虫草原料 | 第73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73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7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73-77页 |
5.2.1 多糖的提取 | 第73-74页 |
5.2.2 多糖的纯化 | 第74-75页 |
5.2.3 纯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 第75页 |
5.2.4 多糖硒含量的测定 | 第75页 |
5.2.5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75页 |
5.2.6 单糖组成分析 | 第75-76页 |
5.2.7 红外光谱 | 第76页 |
5.2.8 核磁共振分析 | 第76页 |
5.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6-7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7页 |
5.3.1 DEAE-52离子交换柱分级纯化 | 第77页 |
5.3.2 Sephacryl S-400凝胶柱纯化 | 第77-78页 |
5.3.3 纯度鉴定及分子量 | 第78-80页 |
5.3.4 多糖硒及糖醛酸含量 | 第80页 |
5.3.5 单糖组成 | 第80-82页 |
5.3.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2-84页 |
5.3.7 ~1H核磁共振分析 | 第84-85页 |
5.3.8 ~(13)C核磁共振分析 | 第85-87页 |
5.4 讨论 | 第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富硒蛹虫草硒多糖抗氧化及免疫调节活性试验 | 第89-109页 |
6.1 试验材料 | 第89-90页 |
6.1.1 试验动物与多糖级分 | 第89页 |
6.1.2 主要仪器 | 第89页 |
6.1.3 供试试剂 | 第89-90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90-93页 |
6.2.1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90页 |
6.2.2 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 | 第90-91页 |
6.2.3 小白鼠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 第91页 |
6.2.4 免疫指标的测定 | 第91-93页 |
6.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7页 |
6.3.1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93-95页 |
6.3.2 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 | 第95-100页 |
6.3.3 体内免疫调节活性评价 | 第100-107页 |
6.4 讨论 | 第107-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