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心脏骤停西医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一、心肺复苏临床进展 | 第12-14页 |
二、心脏骤停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心脏骤停中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一、传统中医学对心肺复苏的认识 | 第15-16页 |
二、现代中医在心肺复苏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针刺等因素对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 第18-26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和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18页 |
二、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18页 |
三、诊断标准: | 第18页 |
四、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第18页 |
五、病情信息采集 | 第18-19页 |
六.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19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19-23页 |
一、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第19-20页 |
二、针刺对ROSC率、ROSC维持时间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其他纳入研究的因素对ROSC、ROSC维持时间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23-26页 |
一、针刺对心脏骤停预后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二、其他纳入研究的因素对心脏骤停预后的影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电针针刺百会穴对大鼠心肺复苏后白介素-6的影响 | 第26-32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二、实验动物、试剂、仪器和器械 | 第26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28-30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28-29页 |
二、电针组与对照组之间白介素-6水平分析 | 第29页 |
三、各组各时间点白介素-6水平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30-32页 |
一、心脏骤停后白介素-6变化的意义 | 第30页 |
二、电针针刺百会穴对心脏骤停可能的影响 | 第30页 |
三、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30-31页 |
四、不足与启示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附录 | 第37-3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件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