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环境问题 | 第11-12页 |
1.1.2 政策引导下的小街区模式快速发展 | 第12-13页 |
1.1.3 城市中心区风环境研究的缺失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城市环境气候图层面 | 第14-17页 |
1.2.2 城市通风廊道层面 | 第17-18页 |
1.2.3 城市街谷风环境层面 | 第18-19页 |
1.2.4 城市中心区风环境层面 | 第19-20页 |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城市步行空间风环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第20-21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的理论方法 | 第22-23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济南CBD地区风环境分布特征 | 第24-42页 |
2.1 济南地区的气候特征 | 第24-26页 |
2.1.1 济南市气象特征 | 第24页 |
2.1.2 济南市全年风向频率 | 第24-25页 |
2.1.3 模拟使用风频、风向和风速 | 第25-26页 |
2.2 济南CBD地区夏季、冬季的风环境数值模拟 | 第26-31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6-28页 |
2.2.2 CBD地区夏季和冬季的风环境数模拟 | 第28-31页 |
2.3 夏季人行高度处风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31-36页 |
2.3.1 夏季人行高度处风环境的总体分布 | 第31-32页 |
2.3.2 夏季人行高度处风场的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 第32-36页 |
2.4 冬季人行高度处风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36-41页 |
2.4.1 冬季人行高度处风环境的总体分布 | 第36-37页 |
2.4.2 冬季人行高度处风场的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 第37-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影响济南小街区内部空间风环境的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42-63页 |
3.1 小街区在街道层面的定义 | 第42-43页 |
3.2 小街区在空间层面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43-62页 |
3.2.1 相关模拟条件 | 第43页 |
3.2.2 街谷走向 | 第43-46页 |
3.2.3 街区围合度 | 第46-48页 |
3.2.4 迎风面积比 | 第48-50页 |
3.2.5 建筑密度 | 第50-52页 |
3.2.6 平均高度 | 第52-54页 |
3.2.7 容积率 | 第54-57页 |
3.2.8 错落度 | 第57-59页 |
3.2.9 最高高度 | 第59-62页 |
3.3 影响因子评价 | 第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济南小街区内部空间风环境的优化策略 | 第63-69页 |
4.1 规划管理层面的济南小街区内部空间风环境优化策略 | 第63-65页 |
4.1.1 合理规定地块容积率 | 第63-64页 |
4.1.2 限定最高建筑的形态 | 第64-65页 |
4.2 城市设计层面的济南小街区内部空间风环境优化策略 | 第65-67页 |
4.2.1 合理分配街谷的走向 | 第65-66页 |
4.2.2 充分考虑建筑群的高度组合 | 第66-67页 |
4.3 建筑设计层面的济南小街区内部空间风环境优化策略 | 第67-68页 |
4.3.1 依据气候特点设计场地的围合度 | 第67页 |
4.3.2 依据建筑群特点设计建筑迎风面积大小 | 第67-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论文的总结提升与展望 | 第69-74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9页 |
5.2 理论提升 | 第69-72页 |
5.2.1 规划设计层面 | 第70-71页 |
5.2.2 建筑设计层面 | 第71页 |
5.2.3 景观设计层面 | 第71-72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