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陆路、公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陆路、公路运输经济论文

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公路路线方案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多属性决策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2 多属性决策在路线方案评价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文献评述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创新点第19-2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3.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3.4 研究难点第21-22页
        1.3.5 研究创新点第22-24页
第2章 公路选线与多属性决策相关理论第24-34页
    2.1 公路选线概述第24-26页
        2.1.1 公路选线的概念第24页
        2.1.2 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第24-26页
        2.1.3 公路选线的步骤第26页
    2.2 多属性决策概述第26-33页
        2.2.1 多属性决策的基本理论第26-28页
        2.2.2 多属性群决策的基本理论第28-31页
        2.2.3 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第31-33页
    2.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4-48页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第34-35页
        3.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34-35页
        3.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第35页
    3.2 路线方案评价指标初选集第35-43页
        3.2.1 技术评价指标第35-36页
        3.2.2 经济评价指标第36-39页
        3.2.3 社会评价指标第39-41页
        3.2.4 环境评价指标第41-42页
        3.2.5 安全评价指标第42-43页
    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3-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路线方案评价模型第48-78页
    4.1 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方法概述第48-54页
        4.1.1 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的特点及要求第48-49页
        4.1.2 常见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分析第49-53页
        4.1.3 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方法的选择第53-54页
    4.2 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模型第54-60页
        4.2.1 TOPSIS法第55-56页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第56-58页
        4.2.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TOPSIS法的评价模型第58-60页
    4.3 路线方案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及决策矩阵的规范化第60-65页
        4.3.1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第60-62页
        4.3.2 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处理方法第62-65页
    4.4 路线方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5-76页
        4.4.1 基于群体FAHP的主观赋权法第65-73页
        4.4.2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客观赋权法第73-75页
        4.4.3 基于线性加权的组合赋权法第75-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路线方案比选实例分析第78-96页
    5.1 项目概况第78-82页
        5.1.1 项目背景第78页
        5.1.2 项目建设条件第78-80页
        5.1.3 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第80-81页
        5.1.4 路线方案的走向及主要控制点第81-82页
    5.2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第82-95页
        5.2.1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基本流程第83-84页
        5.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84页
        5.2.3 专家权重的确定第84-86页
        5.2.4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及决策矩阵的规范化第86-89页
        5.2.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89-93页
        5.2.6 路线方案排序第93-95页
    5.3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结论第96-97页
    6.2 展望第97-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附录 A:技术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第106-107页
附录 B:经济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第107-108页
附录 C:社会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第108-109页
附录 D:环境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第109-110页
附录 E:安全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第110-112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公私利益博弈的准公益性水利PPP项目补偿机制研究
下一篇:我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