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融合与增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7-9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9-11页 |
2 图像融合基本理论 | 第11-33页 |
2.1 图像融合层次 | 第11-14页 |
2.1.1 像素级融合 | 第11-12页 |
2.1.2 特征级融合 | 第12-13页 |
2.1.3 决策级融合 | 第13-14页 |
2.2 图像融合基本方法 | 第14-22页 |
2.2.1 基于色彩空间的融合算法 | 第14-15页 |
2.2.2 基于数学统计的融合算法 | 第15-17页 |
2.2.3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融合算法 | 第17-21页 |
2.2.4 智能图像融合方法 | 第21-22页 |
2.3 图像融合性能评价 | 第22-27页 |
2.3.1 主观评价 | 第22-23页 |
2.3.2 客观评价 | 第23-27页 |
2.4 图像预处理 | 第27-31页 |
2.4.1 图像去噪 | 第27-28页 |
2.4.2 图像增强 | 第28页 |
2.4.3 畸变矫正 | 第28-29页 |
2.4.4 图像插值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偏振基本理论 | 第33-46页 |
3.1 光的偏振表述 | 第33-39页 |
3.1.1 电矢量表述 | 第33-35页 |
3.1.2 琼斯矢量表述 | 第35-36页 |
3.1.3 斯托克斯矢量表述 | 第36-37页 |
3.1.4 穆勒矩阵表述 | 第37-39页 |
3.2 穆勒矩阵及斯托克斯矢量的测量方法 | 第39-41页 |
3.3 基于穆勒矩阵和斯托克斯矢量的偏振参数提取 | 第41-45页 |
3.3.1 偏振度 | 第42页 |
3.3.2 退偏指数 | 第42-43页 |
3.3.3 相位延迟特性、折射率参数和消光系数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基于偏振参数的图像融合 | 第46-61页 |
4.1 实验装置及采集过程 | 第46-49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46-48页 |
4.1.2 数据采集过程 | 第48-49页 |
4.2 预处理阶段 | 第49-53页 |
4.2.1 图像预处理 | 第49-50页 |
4.2.2 偏振参数图像获取 | 第50-53页 |
4.3 图像融合及质量评估 | 第53-59页 |
4.3.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图像融合 | 第53-54页 |
4.3.2 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图像融合 | 第54-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