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8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8-19页 |
一、多层裸支架技术治疗涉及内脏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 第19-33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9-22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 第20页 |
1.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第20页 |
1.1.4 研究对象术前CTA评估情况 | 第20-21页 |
1.1.5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1.2 结果 | 第22-27页 |
1.2.1 技术成功率(Technicalsuccessrate) | 第22页 |
1.2.2 临床成功率(Clinicalsuccessrate) | 第22-23页 |
1.2.3 术后总体情况 | 第23页 |
1.2.4 支架应用情况 | 第23页 |
1.2.5 夹层血栓形成情况 | 第23-25页 |
1.2.6 主要分支动脉通畅情况 | 第25页 |
1.2.7 夹层动脉直径变化情况 | 第25-26页 |
1.2.8 随访设置 | 第26-27页 |
1.3 讨论 | 第27-31页 |
1.3.1 多层裸支架技术促进夹层血栓化,维持分支动脉通畅的原理 | 第27-29页 |
1.3.2 多层裸支架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 第29-30页 |
1.3.3 手术中裸支架层数的确定 | 第30-31页 |
1.4 小结 | 第31-33页 |
二、多层裸支架技术治疗涉及内脏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流体力学研究 | 第33-66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3-53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2.1.2 建立几何模型Geometry | 第34-47页 |
2.1.2.1 阈值分割法 | 第34-36页 |
2.1.2.2 区域提取法 | 第36-37页 |
2.1.2.3 边缘检测法 | 第37-40页 |
2.1.2.4 形态学操作 | 第40-41页 |
2.1.2.5 三维重建 | 第41-47页 |
2.1.2.5.1 面绘制 | 第41-45页 |
2.1.2.5.2 体绘制 | 第45-47页 |
2.1.3 MIMICS医学图像处理软件 | 第47-48页 |
2.1.4 模型设计方案 | 第48-50页 |
2.1.5 建网(Meshing) | 第50页 |
2.1.6 数值计算(Numericalapproaches) | 第50-53页 |
2.1.6.1 假设(Assumptions) | 第50-51页 |
2.1.6.2 控制方程(Governingequations) | 第51页 |
2.1.6.3 边界条件(Boundaryconditions) | 第51页 |
2.1.6.4 计算(Computation) | 第51-53页 |
2.2 结果 | 第53-60页 |
2.2.1 流型(Flowpattern) | 第53-54页 |
2.2.2 壁剪切力分布WSS(wallshearstressdistribution) | 第54-56页 |
2.2.3 术前术后不同截面真假腔压力变化 | 第56-57页 |
2.2.4 术前术后不同截面剪切力变化变化 | 第57-58页 |
2.2.5 术前术后各破口流量变化 | 第58页 |
2.2.6 术前术后不同层面真假腔压力变化 | 第58-59页 |
2.2.7 术前术后不同层面最大流速变化 | 第59-60页 |
2.3 讨论 | 第60-65页 |
2.3.1 血流动力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 第60-61页 |
2.3.2 血流动力学理论研究现状 | 第61-62页 |
2.3.3 本研究结论 | 第62-65页 |
2.3.3.1 术前、术后流型变化 | 第63-64页 |
2.3.3.2 术前、术后壁剪切力变化 | 第64-65页 |
2.4 小结 | 第65-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综述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展 | 第78-9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