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水平受荷桩的特点与分类 | 第13页 |
1.3 水平受荷桩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水平受荷桩的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3.2 水平受荷桩的试验研究 | 第16-18页 |
1.3.3 水平受荷桩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水平受荷桩破坏模式及分析方法研究 | 第20-34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水平受荷桩的破坏模式 | 第20-23页 |
2.2.1 刚性短桩的破坏模式 | 第21页 |
2.2.2 半刚性状的破坏模式 | 第21-22页 |
2.2.3 柔性长桩的破坏模式 | 第22-23页 |
2.3 水平受荷桩的分析方法 | 第23-28页 |
2.3.1 极限平衡法 | 第24页 |
2.3.2 弹性地基反力法 | 第24-26页 |
2.3.3 P-Y曲线法 | 第26-28页 |
2.4 应变楔(SW)分析法 | 第28-34页 |
2.4.1 应变楔模型 | 第28-29页 |
2.4.2 应力应变关系 | 第29-31页 |
2.4.3 桩土相互作用 | 第31-32页 |
2.4.4 应变楔模型深度的确定 | 第32-34页 |
第3章 基于SW模型的水平受荷桩数值分析模型 | 第34-49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4-44页 |
3.2.1 部件模块 | 第35页 |
3.2.2 材料参数 | 第35-38页 |
3.2.3 定义分析步 | 第38-40页 |
3.2.4 桩土接触面参数 | 第40-41页 |
3.2.5 确定边界条件及载荷 | 第41页 |
3.2.6 模型网格划分 | 第41-43页 |
3.2.7 设置初始地应力 | 第43-44页 |
3.3 应变楔(SW)模型形体参数的确定 | 第44-49页 |
3.3.1 边界应变值的确定 | 第44-46页 |
3.3.2 应变楔长度的确定 | 第46-47页 |
3.3.3 应变楔底角的确定 | 第47页 |
3.3.4 应变楔伞角的确定 | 第47-49页 |
第4章 平面上水平受荷桩SW模型参数分析 | 第49-65页 |
4.1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的设置 | 第49-55页 |
4.1.1 模型参数设定 | 第49页 |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1.3 算例验证 | 第52-55页 |
4.2 不同影响因素对应变楔形体参数影响分析 | 第55-60页 |
4.2.1 水平荷载对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土体弹性模量对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3 土体内摩擦角对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4 土体黏聚力对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的影响 | 第60页 |
4.3 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拟合公式 | 第60-63页 |
4.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斜坡上水平受荷桩SW模型参数分析 | 第65-77页 |
5.1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的设置 | 第65-70页 |
5.1.1 模型参数设定 | 第65-66页 |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5.1.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69-70页 |
5.2 不同影响因素对应变楔形体参数影响分析 | 第70-74页 |
5.2.1 水平荷载对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2 土体弹性模量对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3 土体内摩擦角对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4 土体黏聚力对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 应变楔模型形体参数拟合公式 | 第74-75页 |
5.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工程实例 | 第77-84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77-79页 |
6.1.1 工程设计参数 | 第77-79页 |
6.2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79-81页 |
6.2.1 有限元模型 | 第79-80页 |
6.2.2 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 | 第80-81页 |
6.3 不同桩体参数对桩基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81-83页 |
6.3.1 桩身弹性模量对桩基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6.3.2 桩身长度对桩基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82页 |
6.3.3 桩径对桩基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6.4 小结 | 第83-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论文、著作及科研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