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强场物理的诞生 | 第10-11页 |
1.2 强场电离 | 第11-12页 |
1.3 高次谐波的产生 | 第12-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4-16页 |
1.5 本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 | 第17-2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17-18页 |
2.1.2 库伦规范和偶极近似 | 第18-19页 |
2.2 理论模型方法 | 第19-24页 |
2.2.1 分子强场近似电离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分子遂穿电离模型(MO-ADK) | 第20-21页 |
2.2.3 Lewenstein高次谐波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含时薛定谔方程 | 第22-23页 |
2.2.5 含时Hartree-Fock方法(TDHF) | 第23-24页 |
2.3 坐标及脉冲包络说明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分子强场电离中的电子交换效应 | 第26-32页 |
3.1 含电子交换效应的分子强场近似模型 | 第26-27页 |
3.2 结果及分析 | 第27-31页 |
3.2.1 N_2 | 第27-29页 |
3.2.2 CO_2 | 第29-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分子高次谐波中的电子交换效应 | 第32-39页 |
4.1 含电子交换效应的Lewenstein高次谐波理论 | 第32页 |
4.2 应用 | 第32-37页 |
4.2.1 N_2 | 第32-35页 |
4.2.2 CO_2 | 第35-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原子分子时频分析 | 第39-49页 |
5.1 H | 第39-44页 |
5.2 CO_2 | 第44-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附录 A 原子单位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