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直播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18-20页 |
第2章 网络新闻直播的兴起与特点 | 第20-30页 |
2.1 网络新闻直播的兴起 | 第20-23页 |
2.1.1 网络新闻直播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背景 | 第21-22页 |
2.1.3 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动力 | 第22-23页 |
2.2 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特点 | 第23-26页 |
2.2.1 网络新闻直播的技术推动 | 第23-24页 |
2.2.2 网络新闻直播的资金介入 | 第24-25页 |
2.2.3 网络新闻直播的媒体需求 | 第25-26页 |
2.3 网络新闻直播的特征 | 第26-30页 |
2.3.1 网络新闻直播的数字化 | 第26-27页 |
2.3.2 网络新闻直播的多向交互化 | 第27-28页 |
2.3.3 网络新闻直播的阅读碎片化 | 第28-30页 |
第3章 网络新闻直播的内容与呈现 | 第30-41页 |
3.1 网络新闻直播的选题 | 第30-33页 |
3.1.1 突发新闻是直播的首选 | 第30-31页 |
3.1.2 时政新闻是直播的热点 | 第31-32页 |
3.1.3 民生新闻为积累用户重点 | 第32-33页 |
3.2 网络新闻直播的内容呈现 | 第33-35页 |
3.2.1 现直播团队多角度开发直播内容 | 第33-34页 |
3.2.2 现场主持人进行细节挖掘 | 第34页 |
3.2.3 直播后期编辑整理 | 第34-35页 |
3.3 网络新闻直播的多向互动 | 第35-38页 |
3.3.1 直播前的互动环节设计 | 第35-36页 |
3.3.2 直播中的主持人及时互动 | 第36-37页 |
3.3.3 直播时受众间的互动 | 第37-38页 |
3.4 网络新闻直播的宣传 | 第38-41页 |
3.4.1 直播前的节目预热 | 第38-39页 |
3.4.2 多形式的宣传广告 | 第39-41页 |
第4章 网络新闻直播的渠道与方式 | 第41-47页 |
4.1 不同平台的网络新闻直播渠道 | 第41-43页 |
4.1.1 机构类网络新闻直播 | 第41-42页 |
4.1.2 个人类网络新闻直播 | 第42-43页 |
4.2 不同时长的网络新闻直播方式 | 第43-45页 |
4.2.1 持续性的网络新闻直播 | 第43-44页 |
4.2.2 非持续性的网络新闻直播 | 第44-45页 |
4.3 液态化的网络新闻直播生产 | 第45-47页 |
4.3.1 网络新闻直播生产主体的液态化 | 第45-46页 |
4.3.2 网络新闻直播生产边界的液态化 | 第46-47页 |
第5章 网络新闻直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47-54页 |
5.1 网络新闻直播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5.1.1 优质专业化内容匮乏 | 第47页 |
5.1.2 选题空间狭小 | 第47-48页 |
5.1.3 移动直播遭遇技术难题 | 第48-49页 |
5.1.4 直播引发新闻伦理之患 | 第49页 |
5.1.5 直播人员能力参差不齐 | 第49-50页 |
5.2 网络新闻直播的优化对策 | 第50-54页 |
5.2.1 树立品牌打造优质节目 | 第50页 |
5.2.2 提高准入门槛刺激PGC发展 | 第50-51页 |
5.2.3 加强二次直播体验 | 第51-52页 |
5.2.4 加强把关审核 | 第52页 |
5.2.5 培养直播全能记者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