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江光雾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含矿性分析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区域地理位置 | 第10-11页 |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5 依托项目与工作量 | 第16-18页 |
| 第2章 光雾山花岗岩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5页 |
| 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19-20页 |
| 2.2 区域岩浆活动 | 第20-21页 |
| 2.3 构造 | 第21-22页 |
| 2.4 地层 | 第22-25页 |
| 2.4.1 结晶基底 | 第22-23页 |
| 2.4.2 沉积盖层 | 第23-25页 |
| 第3章 光雾山花岗岩岩体地质特征及岩相学特征 | 第25-28页 |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5-26页 |
| 3.2 岩相学特征 | 第26-28页 |
| 第4章 光雾山花岗岩锆石U-Pb测年 | 第28-32页 |
| 4.1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4.2 年代学特征 | 第28-32页 |
| 第5章 光雾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32-42页 |
| 5.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2-36页 |
| 5.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36-39页 |
| 5.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6章 光雾山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 第42-58页 |
| 6.1 岩石成因 | 第42-48页 |
| 6.1.1 成因类型 | 第42-43页 |
| 6.1.2 源区分析 | 第43-45页 |
| 6.1.3 锆石饱和温度计 | 第45-46页 |
| 6.1.4 部分熔融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6.2 构造环境探讨 | 第48-58页 |
| 6.2.1 构造环境判别 | 第48-50页 |
| 6.2.2 构造意义 | 第50-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7章 光雾山花岗岩含矿性初步探讨 | 第58-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