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0.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1.1 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 | 第14页 |
1.1.2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2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3.1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1.3.2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 | 第20-24页 |
2.1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的关系 | 第20页 |
2.2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 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机制分析 | 第21-24页 |
2.3.1 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要素集群 | 第21-22页 |
2.3.2 产业集群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持 | 第22页 |
2.3.3 产业集群促进了城镇的综合竞争力 | 第22-23页 |
2.3.4 产业集群优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 | 第23-24页 |
3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3页 |
3.1 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3.1.1 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规模仍然较小 | 第24-25页 |
3.1.2 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增强,但总体带动能力较弱 | 第25-26页 |
3.1.3 区域特色明显,门类众多,但总体层次较低 | 第26页 |
3.1.4 集群效应增强,但协作配套程度较低 | 第26-27页 |
3.2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3.2.1 人口城镇化 | 第27-29页 |
3.2.2 经济城镇化 | 第29-30页 |
3.2.3 社会、环境城镇化 | 第30-31页 |
3.3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3.3.1 产业集群层次低,难以提升城镇化水平 | 第31页 |
3.3.2 竞争合作不足,难以发挥城市功能 | 第31-32页 |
3.3.3 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难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 第32页 |
3.3.4 产业集群加快,加重城镇负担 | 第32-33页 |
4 安徽省产业集群对城镇化进程推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3-41页 |
4.1 相关变量的选择与模型选取 | 第33-35页 |
4.1.1 产业集聚水平的衡量指标的选取 | 第33页 |
4.1.2 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指标的选取 | 第33-34页 |
4.1.3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来源 | 第34页 |
4.1.4 产业集群和城镇化评价指标赋权 | 第34-35页 |
4.2 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面板模型检验 | 第35-37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35-37页 |
4.2.2 协整检验 | 第37页 |
4.3 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37-41页 |
4.3.1 回归模型的设定与结果 | 第37-39页 |
4.3.2 回归结论分析 | 第39-41页 |
5 提升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1-44页 |
5.1 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构建科学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 第41页 |
5.2 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以提高城镇化水平 | 第41-42页 |
5.3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2页 |
5.4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第42-43页 |
5.5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2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