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区域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4页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0.1.1 研究背景第11页
        0.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0.2.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0.2.2 研究方法第13页
    0.3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3-14页
1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第14-20页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1.1.1 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第14页
        1.1.2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第14-15页
    1.2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第15-1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7页
    1.3 相关理论基础第17-20页
        1.3.1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第17-18页
        1.3.2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第18-20页
2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第20-24页
    2.1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的关系第20页
    2.2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第20-21页
    2.3 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机制分析第21-24页
        2.3.1 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要素集群第21-22页
        2.3.2 产业集群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持第22页
        2.3.3 产业集群促进了城镇的综合竞争力第22-23页
        2.3.4 产业集群优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结构第23-24页
3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分析第24-33页
    3.1 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第24-27页
        3.1.1 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规模仍然较小第24-25页
        3.1.2 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增强,但总体带动能力较弱第25-26页
        3.1.3 区域特色明显,门类众多,但总体层次较低第26页
        3.1.4 集群效应增强,但协作配套程度较低第26-27页
    3.2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第27-31页
        3.2.1 人口城镇化第27-29页
        3.2.2 经济城镇化第29-30页
        3.2.3 社会、环境城镇化第30-31页
    3.3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中的问题分析第31-33页
        3.3.1 产业集群层次低,难以提升城镇化水平第31页
        3.3.2 竞争合作不足,难以发挥城市功能第31-32页
        3.3.3 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难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第32页
        3.3.4 产业集群加快,加重城镇负担第32-33页
4 安徽省产业集群对城镇化进程推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第33-41页
    4.1 相关变量的选择与模型选取第33-35页
        4.1.1 产业集聚水平的衡量指标的选取第33页
        4.1.2 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指标的选取第33-34页
        4.1.3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来源第34页
        4.1.4 产业集群和城镇化评价指标赋权第34-35页
    4.2 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面板模型检验第35-37页
        4.2.1 单位根检验第35-37页
        4.2.2 协整检验第37页
    4.3 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第37-41页
        4.3.1 回归模型的设定与结果第37-39页
        4.3.2 回归结论分析第39-41页
5 提升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第41-44页
    5.1 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构建科学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第41页
    5.2 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以提高城镇化水平第41-42页
    5.3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42页
    5.4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42-43页
    5.5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2参考文献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
下一篇:全球价值链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参与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