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 第22-28页 |
2.1 乡村旅游概述 | 第22-25页 |
2.1.1 乡村旅游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2 乡村旅游的类型 | 第23-24页 |
2.1.3 乡村旅游的特点 | 第24-25页 |
2.2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概述 | 第25-26页 |
2.2.1 乡村景观概述 | 第25页 |
2.2.2 乡村旅游景观概述 | 第25-26页 |
2.2.3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的内容 | 第26页 |
2.3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原则和目标 | 第26-28页 |
2.3.1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 | 第26-27页 |
2.3.2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的目标 | 第27-28页 |
第3章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28-37页 |
3.1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的设计原理 | 第28-30页 |
3.1.1 场所与场所精神 | 第28-29页 |
3.1.2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中场所精神的表现 | 第29-30页 |
3.2 乡村旅游景观环境的设计方法 | 第30-34页 |
3.2.1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应用 | 第30-31页 |
3.2.2 景观结构类型的分析与运用 | 第31-32页 |
3.2.3 乡村符号的归纳和应用 | 第32-33页 |
3.2.4 现有景观资源的升华 | 第33页 |
3.2.5 重视参与者的体验和感受 | 第33-34页 |
3.3 案例分析 | 第34-37页 |
3.3.1 白川村乡村旅游景观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3.3.2 苏州博物馆新馆场所精神营造分析 | 第35-37页 |
第4章 榔木溪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实践 | 第37-77页 |
4.1 泸溪县榔木溪村概况 | 第37-48页 |
4.1.1 泸溪县榔木溪村概述 | 第37-38页 |
4.1.2 榔木溪村乡村特征分析 | 第38-41页 |
4.1.3 榔木溪村乡村旅游SWOT分析 | 第41-43页 |
4.1.4 榔木溪旅游环境场所精神构成要素 | 第43-45页 |
4.1.5 榔木溪场所精神的传承策略和方法 | 第45-48页 |
4.2 榔木溪村景观环境系统布局设计 | 第48-58页 |
4.2.1 榔木溪村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定位 | 第48-49页 |
4.2.2 榔木溪村旅游景观环境功能结构 | 第49-50页 |
4.2.3 榔木溪村旅游景观环境总规划设计 | 第50-53页 |
4.2.4 榔木溪村旅游景观环境道路设计 | 第53页 |
4.2.5 榔木溪村旅游景观结构设计分析 | 第53页 |
4.2.6 榔木溪村旅游景观环境公共服务布局设计 | 第53-54页 |
4.2.7 榔木溪村旅游景观环境分区设计 | 第54-58页 |
4.3 榔木溪村旅游景观环境专项设计 | 第58-77页 |
4.3.1 标志物——入口景观环境设计 | 第58-62页 |
4.3.2 路径——道路景观环境设计 | 第62-69页 |
4.3.3 边界——溪道景观环境设计 | 第69-71页 |
4.3.4 节点——广场景观环境设计 | 第71-75页 |
4.3.5 区域——垂钓民宿区景观环境设计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课题及项目) | 第81-82页 |
附录B(榔木溪村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设计展板和设计者)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