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木本植物细根研究 | 第16-22页 |
1.2.2 栎属乔木伐桩萌苗生长研究 | 第22-23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4-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样地设置 | 第27-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7-2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7-28页 |
2.1.3 土壤条件 | 第28页 |
2.1.4 植被状况 | 第28-29页 |
2.1.5 林分结构 | 第29页 |
2.2 样地设置与采伐定义 | 第29-31页 |
2.2.1 样地设置 | 第29-30页 |
2.2.2 采伐定义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采伐对栓皮栎细根储量、生产和周转的影响 | 第31-46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3.1.1 样地调查 | 第31-33页 |
3.1.2 土钻法采集细根 | 第33页 |
3.1.3 栓皮栎细根鉴定 | 第33页 |
3.1.4 细根生物量测定 | 第33-34页 |
3.1.5 细根年生产力和周转速率计算 | 第34页 |
3.1.6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3.2.1 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 | 第35页 |
3.2.2 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分布 | 第35-38页 |
3.2.3 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 第38-40页 |
3.2.4 细根年生产力和周转速率 | 第40-41页 |
3.2.5 环境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3.3 讨论 | 第42-45页 |
3.3.1 细根储量的季节和垂直分布规律 | 第43-44页 |
3.3.2 细根年生产力和周转速率 | 第44页 |
3.3.3 影响细根储量的环境因素 | 第44-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采伐对栓皮栎细根结构、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6-55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4.1.1 样地调查 | 第46页 |
4.1.2 根系采样和测定 | 第46-48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48-50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2.1 细根的分枝结构 | 第50页 |
4.2.2 细根的比根长、表面积和组织密度 | 第50-51页 |
4.2.3 细根的根长密度、平均直径和生物量 | 第51-52页 |
4.3 讨论 | 第52-54页 |
4.3.1 采伐对根系分枝结构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2 采伐对细根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53页 |
4.3.3 不同根序细根的变化差异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伐对栓皮栎细根不同形式碳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5-62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5.1.1 实验设计 | 第55页 |
5.1.2 根系采样 | 第55-56页 |
5.1.3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测定 | 第56页 |
5.1.4 氮化合物测定 | 第56页 |
5.1.5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5.2.1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56-58页 |
5.2.2 氮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58页 |
5.2.3 碳、氮元素含量和C/N比的变化 | 第58-59页 |
5.3 讨论 | 第59-61页 |
5.3.1 采伐对细根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2 采伐对细根硝态氮和氨态氮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3 采伐对碳、氮元素及其比值的影响 | 第61页 |
5.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采伐对栓皮栎细根活性氧产生和清除系统的影响 | 第62-69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62-63页 |
6.1.1 根系活力测定 | 第62页 |
6.1.2 酶系统测定 | 第62-63页 |
6.1.3 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测定 | 第63页 |
6.1.4 可溶性蛋白测定 | 第63页 |
6.1.5 膜脂过氧化产物测定 | 第63页 |
6.1.6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6.2.1 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 | 第63-65页 |
6.2.2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MDA含量 | 第65页 |
6.2.3 SOD-POD-CAT系统 | 第65-66页 |
6.3 讨论 | 第66-68页 |
6.3.1 采伐对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67页 |
6.3.2 采伐对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 第67页 |
6.3.3 采伐对细根SOD-POD-CAT酶系统影响 | 第67-68页 |
6.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邻体竞争对栓皮栎伐桩萌苗表型特征的影响 | 第69-78页 |
7.1 研究方法 | 第69-71页 |
7.1.1 野外调查 | 第69-70页 |
7.1.2 伐桩萌苗竞争强度模型 | 第70-71页 |
7.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1页 |
7.2 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7.2.1 竞争强度对栓皮栎伐桩萌苗表型特征的影响 | 第71-73页 |
7.2.2 竞争强度与栓皮栎伐桩萌苗主要形态指标的回归分析 | 第73-74页 |
7.2.3 栓皮栎伐桩特征的主成分分析(PCA) | 第74页 |
7.2.4 栓皮栎伐桩萌苗生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74-75页 |
7.3 讨论 | 第75-77页 |
7.3.1 伐桩萌苗邻体竞争指数模型 | 第75-76页 |
7.3.2 伐桩萌苗表型变异与邻体竞争的关系 | 第76页 |
7.3.3 影响伐桩萌苗早期生长的主要因素 | 第76-77页 |
7.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八章 不同林区栓皮栎伐桩萌苗生长规律的研究 | 第78-85页 |
8.1 研究方法 | 第78-79页 |
8.1.1 伐桩调查 | 第78页 |
8.1.2 萌苗生长指数 | 第78-79页 |
8.1.3 数据处理 | 第79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8.2.1 伐桩等级划分与萌苗长度 | 第79-80页 |
8.2.2 萌苗生长率与伐桩特征关系 | 第80-81页 |
8.2.3 萌苗生长指数与气候因子关系 | 第81-83页 |
8.3 讨论 | 第83-84页 |
8.3.1 不同林区栓皮栎伐桩萌苗长度 | 第83页 |
8.3.2 栓皮栎伐桩分级方法与萌苗长度 | 第83-84页 |
8.3.3 栓皮栎伐桩萌苗生长率与生长指数 | 第84页 |
8.3.4 影响伐桩萌苗生长的气候因素 | 第84页 |
8.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九章 不同林区栓皮栎伐桩萌苗数量与干物质重动态研究 | 第85-94页 |
9.1 研究方法 | 第85页 |
9.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0页 |
9.2.1 每桩萌苗数量年际变化 | 第85-86页 |
9.2.2 每桩萌苗数量与伐桩等级划分 | 第86-87页 |
9.2.3 每桩萌苗数量与最大萌苗长度 | 第87-88页 |
9.2.4 采伐迹地栓皮栎生物量蓄积 | 第88-89页 |
9.2.5 每桩萌苗干物质重与伐桩等级划分 | 第89-90页 |
9.3 讨论 | 第90-93页 |
9.3.1 影响栓皮栎伐桩萌苗数量的因素 | 第90-92页 |
9.3.2 影响栓皮栎伐桩萌苗干重的因素 | 第92页 |
9.3.3 栓皮栎伐桩萌苗数量与“萌代主” | 第92-93页 |
9.4 小结 | 第93-94页 |
第十章 栓皮栎伐桩萌苗干重年生产力的主成分回归模型 | 第94-99页 |
10.1 研究方法 | 第94-95页 |
10.1.1 模型的建立 | 第94-95页 |
10.1.2 模型的验证 | 第95页 |
10.2 结果与分析 | 第95-98页 |
10.2.1 主分量提取 | 第95-97页 |
10.2.2 建立主成分回归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 | 第97页 |
10.2.3 一般线性回归模型检验 | 第97-98页 |
10.3 讨论 | 第98页 |
10.4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99-102页 |
11.1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11.2 创新点 | 第100页 |
11.3 栓皮栎林矮林经营建议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