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泌尿学论文

加味温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英文缩略词第6-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临床研究第12-29页
    1.试验目的第12页
    2.试验设计第12-19页
        2.1 试验研究方式第12页
        2.2 试验分组第12页
        2.3 病例的纳入第12页
        2.4 符合入组的临床诊断标准第12-14页
        2.5 纳排标准第14-15页
        2.6 临床治疗观察周期第15-17页
        2.7 观察指标第17-18页
        2.8 疗效评定标准第18页
        2.9 统计学处理第18-19页
    3.两组治疗前的基线比较第19-22页
        3.1 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第19-20页
        3.2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生化指标及安全指标比较第20-22页
        3.3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22页
    4.试验结果第22-28页
        4.1 综合临床疗效比较第22-24页
        4.2 疗效指标比较第24-26页
        4.3 安全性指标比较第26-28页
    5.副作用观察第28-29页
讨论第29-39页
    1.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第29-32页
        1.1 形成慢性肾衰竭因素的中医总结第29-31页
        1.2 中医病机的认识第31-32页
    2.中医治法及方义分析第32-33页
        2.1 中医治疗的选择第32页
        2.2 基本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第32-33页
    3.选择尿毒清颗粒作为对照组的临床依据第33-34页
    4.临床疗效评价及分析第34页
    5.加味温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可能疗效机制探讨第34-38页
        5.1 大黄的作用第34-36页
        5.2 黄芪的作用第36-37页
        5.3 白术的作用第37-38页
        5.4 茯苓的作用第38页
    6.安全性评价及分析第38-39页
结论第39-40页
问题与展望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文献综述第46-52页
    1.当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第46-47页
    2.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流行病学第47-48页
    3.祖国医学多途径治疗慢性肾衰竭第48-50页
        3.1 中药汤剂内服第48页
        3.2 中药保留灌肠和结肠透析疗法第48页
        3.3 离子导入或微波治疗第48-49页
        3.4 中药药浴、外洗及足浴疗法第49页
        3.5 药物局部敷脐疗法第49页
        3.6 针灸或穴位注射疗法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表1 中医症状表(脾肾阳虚证)第52-53页
附表2 加味温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疗效性及安全性指标观察表第53-54页
附表3 临床综合疗效评估表第54-55页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甘二仙汤治疗1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便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