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雷暴电荷结构特征及成因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雷暴云的电荷结构 | 第8-10页 |
1.2.2 青藏高原雷暴 | 第10-11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模式简介和个例介绍 | 第13-22页 |
2.1 模式简介 | 第13-18页 |
2.1.1 模式的控制方程组 | 第13-15页 |
2.1.2 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 第15-17页 |
2.1.3 起电参数化方案 | 第17页 |
2.1.4 放电参数化方案 | 第17-18页 |
2.2 个例介绍 | 第18-22页 |
第三章 模式模拟结果 | 第22-34页 |
3.1 个例0813雷暴模拟结果 | 第22-27页 |
3.1.1 对流强度和降水特征 | 第22-23页 |
3.1.2 水凝物粒子的微物理特征 | 第23-25页 |
3.1.3 电荷结构分布特征 | 第25-27页 |
3.2 个例0811雷暴模拟结果 | 第27-32页 |
3.2.1 对流强度和降水特征 | 第27-28页 |
3.2.2 水凝物粒子的微物理特征 | 第28-30页 |
3.2.3 电荷结构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3.3 青藏高原地区雷暴总体特征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地区电荷结构成因 | 第34-44页 |
4.1 水凝物粒子分布与电荷结构的关系 | 第34-37页 |
4.2 起电率与电荷结构的关系 | 第37-39页 |
4.3 不同水凝物粒子电荷密度与电荷结构的关系 | 第39-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45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