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基于游客感知角度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2.2 旅游地形象塑造与营销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22-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游客 | 第22-23页 |
2.1.2 游客感知 | 第23-24页 |
2.1.3 旅游安全 | 第24页 |
2.1.4 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5-31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5-26页 |
2.2.2 旅游六要素理论 | 第26页 |
2.2.3 事故致因连锁理论 | 第26-27页 |
2.2.4 社会表征理论 | 第27页 |
2.2.5 旅游形象感知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2.2.6 旅游地形象塑造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第3章 丽江古城安全形象的游客感知调研 | 第31-43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1-32页 |
3.2 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的游客感知评价体系 | 第32-37页 |
3.2.1 影响游客感知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的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3.2.2 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游客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5-37页 |
3.3 丽江古城旅游安全形象的游客感知调研 | 第37-38页 |
3.3.1 调研目的 | 第37页 |
3.3.2 指标及问卷设计 | 第37页 |
3.3.3 问卷调研过程 | 第37-38页 |
3.4 问卷调查的信度检验 | 第38-39页 |
3.5 问卷调查的效度检验 | 第39-43页 |
第4章 基于调查结果的丽江古城安全形象分析 | 第43-53页 |
4.1 问卷样本特征分布 | 第43-45页 |
4.1.1 社会属性 | 第43-44页 |
4.1.2 旅游相关信息 | 第44-45页 |
4.2 丽江古城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分析 | 第45-53页 |
4.2.1 丽江古城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的研究项均值与分析 | 第45-49页 |
4.2.2 丽江古城的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评价值分析 | 第49-53页 |
第5章 丽江古城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重塑 | 第53-63页 |
5.1 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重塑的积极作用 | 第53-56页 |
5.1.1 对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53-54页 |
5.1.2 对于旅游相关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54-55页 |
5.1.3 对于游客旅游体验的积极作用 | 第55-56页 |
5.2 重塑安全形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本解决思路 | 第56-57页 |
5.3 重塑安全形象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 第57-63页 |
5.3.1 针对员工服务操作安全性的具体对策 | 第58-60页 |
5.3.2 针对旅游场所及其周边治安状况的具体对策 | 第60-6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63-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