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栗之概述 | 第10-12页 |
1.1.1 板栗的价值 | 第10-11页 |
1.1.2 板栗起源与栽培历史 | 第11页 |
1.1.3 栗树的特性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栗栽培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栗的栽培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板栗的栽培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我国板栗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 第13-14页 |
1.3 板栗树形研究 | 第14-17页 |
1.3.1 其它果树高产树形 | 第14-15页 |
1.3.2 板栗树形分析 | 第15-16页 |
1.3.3 板栗借鉴其它果树高产树形分析 | 第16-17页 |
1.4 板栗整形修剪与合理密植 | 第17-19页 |
1.4.1 扭伤拉梢 | 第17页 |
1.4.2 刻芽 | 第17页 |
1.4.3 短截 | 第17-18页 |
1.4.4 疏剪 | 第18页 |
1.4.5 板栗合理密植的优点 | 第18页 |
1.4.6 对日本栗合理密植的借鉴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不同时期疏除大枝成裸干试验 | 第21-2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1.3 测定方法 | 第21-25页 |
2.2 萌蘖梢不同留芽量短截处理试验 | 第25-26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3 萌蘖梢不同时期扭伤拉梢试验 | 第26-27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3 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28-38页 |
3.1 不同时期疏除大枝成裸干对萌发新梢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8-31页 |
3.1.1 不同时期疏除大枝成裸干对萌发新梢生长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不同时期疏除大枝成裸干对枝条成熟度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 萌蘖梢不同留芽量短截对副梢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1 不同留芽量短截对萌发副梢的个数的影响 | 第31页 |
3.2.2 不同留芽量短截对萌发副梢生长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不同留芽量短截对萌发副梢成熟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萌蘖梢不同时期扭伤拉梢对新梢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1 不同时期扭伤拉梢对副梢生长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不同时期扭伤拉梢对枝条成熟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 | 第38-40页 |
4.1 结论 | 第38-39页 |
4.2 创新点 | 第39页 |
4.2.1 初步形成了一套郁闭园改造新技术 | 第39页 |
4.2.2 Photoshop测定髓心横截占比 | 第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第40-42页 |
5.1 对不同时期疏除大枝成裸干的探讨 | 第40页 |
5.2 对萌蘖梢不同留芽量短截处理的探讨 | 第40-41页 |
5.3 对萌蘖梢不同时期扭伤拉梢处理的探讨 | 第41页 |
5.4 展望 | 第4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