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

FA型针摆传动整体受力分析理论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2 摆线轮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FA传动的基本结构及特点第12-14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动态啮合链方程建立第15-30页
    2.1 针齿与摆线轮齿的啮合作用力第15-21页
        2.1.1 摆线轮修形产生的初始间隙计算第15-16页
        2.1.2 最先接触位置的分部区间计算第16-17页
        2.1.3 最先接触位置的变形计算第17-18页
        2.1.4 任意位置的针齿与摆线轮之间的变形计算第18-19页
        2.1.5 同时接触针齿数的判断第19页
        2.1.6 针齿与摆线轮之间的接触啮合力计算第19-20页
        2.1.7 最先接触位置针齿与摆线轮之间的应力计算第20-21页
    2.2 输出机构柱销与摆线轮的作用力第21-26页
        2.2.1 柱销与柱销孔之间的间隙计算第21-22页
        2.2.2 柱销的变形计算第22-24页
        2.2.3 最先接触柱销的受力计算第24页
        2.2.4 柱销的应力分析第24-26页
    2.3 转臂轴承对摆线轮的作用力第26-28页
        2.3.1 转臂轴承的径向力分析第26-27页
        2.3.2 转臂轴承的寿命第27-28页
    2.4 时间函数的建立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动态啮合链关系的建立第30-44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基于变形协调的数学模型建立第30-34页
        3.2.1 结构及原理分析第30-31页
        3.2.2 模型建立第31-34页
    3.3 受力分析求解系统的建立第34-39页
        3.3.1 摆线轮传递转矩的求解第34-35页
        3.3.2 针齿与摆线轮啮合力求解第35-37页
        3.3.3 柱销与摆线轮接触力求解第37-38页
        3.3.4 转臂轴承与摆线轮接触力求解第38-39页
    3.4 FA45-29样机的整体动态受力分析第39-43页
        3.4.1 样机参数的选择第39-40页
        3.4.2 摆线轮传递转矩的求解第40页
        3.4.3 针齿与摆线轮啮合力的求解第40-42页
        3.4.4 柱销与摆线轮接触力的求解第42-43页
        3.4.5 转臂轴承与摆线轮接触力的求解第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基于RecurDyn的运动学仿真分析第44-60页
    4.1 RecurDyn运动学分析软件介绍第44页
    4.2 前处理第44-51页
        4.2.1 建立样机模型第44-45页
        4.2.2 装配样机第45-46页
        4.2.3 导入样机模型第46页
        4.2.4 添加运动副第46-47页
        4.2.5 添加接触力第47-48页
        4.2.6 柱销刚柔转化第48-49页
        4.2.7 选择接触碰撞参数第49-50页
        4.2.8 定义驱动和载荷第50-51页
    4.3 仿真结果分析第51-59页
        4.3.1 验证模型第51-52页
        4.3.2 摆线轮的偏载情况第52-53页
        4.3.3 针齿的接触受力第53-54页
        4.3.4 柱销的接触受力和变形第54-57页
        4.3.5 转臂轴承的受力第57-58页
        4.3.6 轴向力的分析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FA针摆传动减速器的偏载优化第60-70页
    5.1 FA针摆传动偏载优化的必要性第60页
    5.2 偏载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第60-67页
        5.2.1 选择设计变量第60-61页
        5.2.2 确定目标函数第61页
        5.2.3 列出约束条件第61-65页
        5.2.4 偏载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第65页
        5.2.5 偏载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第65-67页
    5.3 FA45-29机型的偏载优化第67-69页
        5.3.1 设计参数对目标函数的影响分析第67-68页
        5.3.2 优化结果分析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换热器数值模拟
下一篇:水润滑推力轴承启动过程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