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紫阳县高滩地区层状斜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层状斜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层状斜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27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5页 |
2.1.2 气象 | 第15-17页 |
2.2 研究区环境地质概况 | 第17-2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8-22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2页 |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2-23页 |
2.2.5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3-24页 |
2.3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斜坡结构类型及灾害发育特征 | 第27-36页 |
3.1 斜坡结构类型 | 第27-32页 |
3.2 斜坡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 第32-34页 |
3.2.1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 第33-34页 |
3.2.2 崩塌灾害发育特征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层状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第36-50页 |
4.1 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 | 第36-46页 |
4.1.1 地形地貌 | 第36-38页 |
4.1.2 地层及岩土体结构 | 第38-43页 |
4.1.3 地质构造 | 第43页 |
4.1.4 水文条件 | 第43-45页 |
4.1.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45-46页 |
4.2 斜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46-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层状结构斜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50-68页 |
5.1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0-51页 |
5.2 层状斜坡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1-60页 |
5.2.1 滑移-拉裂式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51-54页 |
5.2.2 滑移-弯曲式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54-57页 |
5.2.3 弯曲-拉裂式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57-60页 |
5.3 不同岩层倾角对层状斜坡变形的影响 | 第60-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