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3页 |
Abstract | 第13-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75页 |
1.1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青枯病 | 第20-53页 |
1.1.1 .植物细菌性病害 | 第20页 |
1.1.2 .植物细菌性病原 | 第20-21页 |
1.1.3 .十大植物病原 | 第21-22页 |
1.1.4 .青枯病 | 第22-23页 |
1.1.5 .命名和分类 | 第23-32页 |
1.1.6 .寄主范围 | 第32-34页 |
1.1.7 .环境存活 | 第34-36页 |
1.1.8 .植物侵染 | 第36-37页 |
1.1.9 .致病机理 | 第37-46页 |
1.1.10 .Ⅲ型分泌系统 | 第46-51页 |
1.1.11 .防治措施 | 第51-53页 |
1.2 .我国青枯菌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53-64页 |
1.2.1 .分布及病原多样性 | 第54-58页 |
1.2.2 .寄主范围和危害 | 第58-60页 |
1.2.3 .防治措施 | 第60-61页 |
1.2.4 .研究水平 | 第61-64页 |
1.3 .瓶颈效应的实验分析 | 第64-75页 |
1.3.1 .瓶颈效应的构成 | 第64页 |
1.3.2 .瓶颈的影响与遗传多样性 | 第64-70页 |
1.3.3 .瓶颈的实验分析方法 | 第70-72页 |
1.3.4 .挑战和未来方向 | 第72-75页 |
引言 | 第75-77页 |
第二章 一种青枯病表型评估的新方法 | 第77-85页 |
2.1 .前言 | 第77-78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78-79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78-7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2.3.1 .发病动态 | 第79-80页 |
2.3.2 .相对失水量 | 第80-81页 |
2.3.3 .累计失水量 | 第81-83页 |
2.4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三章 青枯菌侵染致病模型设计和参数定义 | 第85-99页 |
3.1 .前言 | 第85-8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87-93页 |
3.2.1 .青枯菌生活史回顾 | 第87-88页 |
3.2.2 .青枯菌侵染的动态模型 | 第88-93页 |
3.2.3 .敏感性分析 | 第9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3.3.1 .植物病原表面亲和常数 | 第93-94页 |
3.3.2 .最大侵染速率 | 第94-95页 |
3.3.3 .侵染衰减率 | 第95页 |
3.3.4 .延迟时间 | 第95-96页 |
3.3.5 .增长速率 | 第96-97页 |
3.3.6 .细胞浓度阈值 | 第97页 |
3.3.7 .病程陡度 | 第97-98页 |
3.4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四章 青枯菌的侵染致病动态模型构建 | 第99-117页 |
4.1 .前言 | 第99-100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4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100-101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101-10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6页 |
4.3.1 .适合度分析 | 第104-105页 |
4.3.2 .连续性侵染 | 第105页 |
4.3.3 .青枯菌侵染中量 | 第105-108页 |
4.3.4 .青枯菌的定殖动力学 | 第108-110页 |
4.3.5 .致病细胞浓度阈值 | 第110-111页 |
4.3.6 .胞外多糖的分泌速率 | 第111-115页 |
4.3.7 .病程陡度 | 第115页 |
4.3.8 .模拟发病动态 | 第115-116页 |
4.4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青枯菌侵染寄主的瓶颈效应分析 | 第117-133页 |
5.1 .前言 | 第117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117-119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118-11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31页 |
5.3.1 .有效侵染种群估算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119-120页 |
5.3.2 .青枯菌有效侵染种群数量的实验检测 | 第120-121页 |
5.3.3 .不同因子对青枯菌致病力和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121-125页 |
5.3.4 .不同因子对青枯菌侵染瓶颈效应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5.3.5 .植物对青枯菌侵染瓶颈效应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5.3.6 .植物物理和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 | 第129页 |
5.3.7 .侵染瓶颈分析模型的推广应用 | 第129-131页 |
5.4 .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六章 多基因对青枯菌致病力影响 | 第133-141页 |
6.1 .前言 | 第133-134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34-135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134页 |
6.2.2 .试验设计 | 第134-13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35-139页 |
6.3.1 .RipH家族的基因冗余现象 | 第135-136页 |
6.3.2 .RipH家族基因影响青枯菌根部侵染 | 第136-138页 |
6.3.3 .GRS522的叠加基因突变体的致病力 | 第138-139页 |
6.4 .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七章 药剂调控对青枯菌侵染动态的影响及模型验证 | 第141-149页 |
7.1 .前言 | 第141页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141-143页 |
7.2.1 .试验材料 | 第141-142页 |
7.2.2 .实验设计 | 第142-143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43-148页 |
7.3.1 .药剂对青枯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7.3.2 .药剂对青枯菌的抑制作用 | 第144-145页 |
7.3.3 .药剂对青枯菌运动性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7.3.4 .药剂对青枯菌在土壤中定殖能力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7.3.5 .噻菌铜对青枯菌体内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147页 |
7.3.6 .噻菌铜对青枯菌有效侵染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7.4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八章 主要结果和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49-153页 |
8.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第149-151页 |
8.2 .创新点 | 第151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83页 |
致谢 | 第183-185页 |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