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地震响应分析与减隔震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3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结构受力特点及动力特征 | 第12-15页 |
1.3.1 结构体系 | 第12-13页 |
1.3.2 基本构件 | 第13-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22页 |
1.4.1 技术规范和标准 | 第15-17页 |
1.4.2 结构受力特性 | 第17-20页 |
1.4.3 结构动力响应特性 | 第20-22页 |
1.5 存在问题 | 第22页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及减隔震理论分析方法 | 第25-35页 |
2.1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25-30页 |
2.1.1 静力法 | 第25-26页 |
2.1.2 反应谱法 | 第26-27页 |
2.1.3 Pushover弹塑性分析法 | 第27-28页 |
2.1.4 时程分析法 | 第28-29页 |
2.1.5 随机地震动法 | 第29页 |
2.1.6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对比 | 第29-30页 |
2.2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 第30-34页 |
2.2.1 延性抗震设计方法 | 第30-31页 |
2.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31-32页 |
2.2.3 减隔震设计方法 | 第32-34页 |
2.2.4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对比 | 第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5-45页 |
3.1 工程实例概况 | 第35-36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3.2.1 建模方法及结构离散 | 第36-37页 |
3.2.2 边界条件模拟 | 第37-38页 |
3.2.3 作用模拟 | 第38-39页 |
3.2.4 模型验证 | 第39-40页 |
3.3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40-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61页 |
4.1 非保向力效应 | 第45-48页 |
4.2 拱肋和系杆刚度比 | 第48-53页 |
4.3 拱肋和横梁的刚度比 | 第53-58页 |
4.4 横梁和系杆连接方式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减隔震技术研究 | 第61-79页 |
5.1 减隔震设计原理 | 第61页 |
5.2 减隔震支座模拟 | 第61-66页 |
5.3 减隔震支座研究 | 第66-76页 |
5.3.1 支座类型 | 第66-71页 |
5.3.2 支座设置方式 | 第71-73页 |
5.3.3 支座参数分析 | 第73-76页 |
5.4 减隔震设施设置原则与方法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9-82页 |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建议及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