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9-12页 |
1.1.1 抗震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9-10页 |
1.1.2 我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0页 |
1.1.3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0-12页 |
1.2 结构损伤理论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1 结构地震破坏准则 | 第12-13页 |
1.2.2 结构损伤理论的研究 | 第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 | 第13-15页 |
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研究 | 第15-30页 |
2.1 损伤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2 钢筋混凝土的地震损伤研究 | 第16-27页 |
2.2.1 材料层次的损伤研究 | 第16-18页 |
2.2.2 构件层次的地震损伤研究 | 第18-24页 |
2.2.3 结构层次的损伤研究 | 第24-27页 |
2.3 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目标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27-30页 |
2.3.1 震害等级与损伤指数范围 | 第27-28页 |
2.3.2 地震损伤性能目标 | 第28-30页 |
3 基于两次推倒分析的地震损伤模型 | 第30-40页 |
3.1 POA(PushoverAnalysis)方法 | 第30-35页 |
3.1.1 POA方法的步骤 | 第30-31页 |
3.1.2 POA方法的理论及公式推导 | 第31-32页 |
3.1.3 POA方法的水平荷载模式和目标位移 | 第32-35页 |
3.2 基于两次POA的地震损伤模型 | 第35-40页 |
3.2.1 模型的提出 | 第35-36页 |
3.2.2 模型的优缺点 | 第36页 |
3.2.3 改进的基于两次推倒分析的地震损伤模型 | 第36页 |
3.2.4 等效刚度的求解 | 第36-39页 |
3.2.5 基于两次POA的地震损伤评估 | 第39-40页 |
4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其计算程序编制原理 | 第40-52页 |
4.1 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综述 | 第40-41页 |
4.1.1 结构弹塑性分析程序 | 第40页 |
4.1.2 结构弹塑性分析作用 | 第40-41页 |
4.1.3 结构弹塑性分析面临的问题 | 第41页 |
4.2 SAP2000nonlinear简介 | 第41-42页 |
4.3 IDARC简介 | 第42-51页 |
4.3.1 屈服渗透模型 | 第43-44页 |
4.3.2 构件单元刚度计算 | 第44-45页 |
4.3.3 考虑刚域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45-47页 |
4.3.4 骨架线的计算 | 第47-50页 |
4.3.5 极限变形能力的确定 | 第50页 |
4.3.6 滞回规律 | 第50-51页 |
4.4 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51-52页 |
5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分析实例 | 第52-79页 |
5.1 计算准备 | 第52-55页 |
5.1.1 材料强度、荷载、有效板宽的取值 | 第52-53页 |
5.1.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53-55页 |
5.2 本文分析的结构和选取的地震动 | 第55-57页 |
5.3 结构地震损伤分析 | 第57-71页 |
5.3.1 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57-66页 |
5.3.2 滞回耗能沿楼层的分布 | 第66-68页 |
5.3.3 结构损伤与地震动持时的关系 | 第68-70页 |
5.3.4 结构损伤与地震动加速度的关系 | 第70-71页 |
5.4 结构整体损伤加权系数的讨论 | 第71-74页 |
5.5 基于两次POA的结构整体损伤分析算例 | 第74-77页 |
5.6 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校核算例 | 第77-79页 |
6 结论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