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2页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8-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5 论文创新点和难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人民日报》1949-2017“南京大屠杀”在不同时期的报道呈现 | 第22-43页 |
2.1 记忆建构的空白期(1949-1981) | 第24-27页 |
2.1.1 官方叙事上的空白 | 第24-25页 |
2.1.2 公共话语空间中的选择性表述 | 第25-27页 |
2.2 记忆建构的筑基期(1982至90年代中期) | 第27-35页 |
2.2.1 记忆基调的定性 | 第27-30页 |
2.2.2 记忆场所的构建 | 第30-32页 |
2.2.3 记忆构建的全局化和规范化 | 第32-35页 |
2.3 记忆传播的国际化(90年代后期至2011) | 第35-38页 |
2.3.1 官方对南京记忆的符号扩展 | 第35-37页 |
2.3.2 对内:将“南京大屠杀”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 第37页 |
2.3.3 对外:注重艺术纪实和文学纪实的传播力 | 第37-38页 |
2.4 记忆建构的国家化(2012-2017) | 第38-43页 |
2.4.1 孤立的个体叙事 | 第39-40页 |
2.4.2 纪念常态化的推进 | 第40页 |
2.4.3 从地方化到国家化 | 第40-43页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记忆建构视角 | 第43-55页 |
3.1 《人民日报》的报道主题趋势 | 第43-47页 |
3.2 从被动传播到主动传播 | 第47-50页 |
3.3 从控诉者到受害者再到胜利者的语境转述 | 第50-55页 |
第四章 其他多元化媒介传播方式的分析 | 第55-65页 |
4.1 建构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多元化平台 | 第55-62页 |
4.2 多元媒介建构记忆的视角和特点 | 第62-63页 |
4.3 多元化媒介传播对记忆建构的优势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南京大屠杀媒介记忆建构的意义 | 第65-70页 |
5.1 南京大屠杀成为对外关系交往中不容触犯的底线 | 第65-66页 |
5.2 南京大屠杀成为国家记忆的纹理 | 第66-68页 |
5.3 协作式书写成为赛博空间中媒介记忆的趋势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3页 |
注释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