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缩略语说明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临床研究 | 第12-31页 |
| 第一部分 病例选择和诊断标准 | 第12-17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2-15页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5页 |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5-16页 |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6页 |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 2.1 分组方法 | 第17页 |
| 2.2 治疗方法 | 第17页 |
| 2.3 观察方法 | 第17-18页 |
| 2.4 疗效和安全性判定 | 第18页 |
| 2.5 统计方法 | 第18-20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0-25页 |
| 3.1 两组治疗前情况比较 | 第20-22页 |
| 3.2 两组治疗后情况比较 | 第22-24页 |
| 3.3 安全性检测 | 第24-25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5-30页 |
| 4.1 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概述及特点 | 第25-26页 |
| 4.2 归脾汤中医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 4.2.1 心悸心脾两虚证的中医理论探讨 | 第26-27页 |
| 4.2.2 本研究方案及配伍特点 | 第27-28页 |
| 4.2.3 归脾汤现代药理研究 | 第28页 |
| 4.3 此次研究结果的初步分析 | 第28-30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0-31页 |
| 致谢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 附录 | 第37-40页 |
| 综述 | 第4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