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3.1 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3.2 国内针对体质健康颁布的相关文件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3.4 国内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5 国内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理论研究对策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江苏省大一新生身体素质管理机制的运行 | 第23-42页 |
2.1 测试制度 | 第23-31页 |
2.1.1 测试高校由数量化走向精简化 | 第23-25页 |
2.1.2 测试对象及样本量由多样性转变为代表性 | 第25页 |
2.1.3 测试时间逐渐走向统一化 | 第25-26页 |
2.1.4 测试项目由身体素质指标转变为《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指标 | 第26-28页 |
2.1.5 问卷内容由一项增加为四项 | 第28-30页 |
2.1.6 测试过程由数据抽检转至全程监督 | 第30-31页 |
2.2 评价机制 | 第31-37页 |
2.2.1 平均值排名方法 | 第32-33页 |
2.2.2 总分排名方法 | 第33-34页 |
2.2.3 合格率、优良率排名方法 | 第34-36页 |
2.2.4 升降排名方法 | 第36-37页 |
2.3 反馈机制 | 第37-38页 |
2.3.1 反馈的形式 | 第37页 |
2.3.2 反馈的对象 | 第37-38页 |
2.3.3 反馈的内容 | 第38页 |
2.4 干预机制 | 第38-41页 |
2.4.1 政府干预 | 第38-40页 |
2.4.2 学校干预 | 第40-41页 |
2.4.3 家庭干预 | 第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江苏省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管理机制产生的效果分析 | 第42-60页 |
3.1 身体素质测试管理机制被推广 | 第42-45页 |
3.2 从大一新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视角来探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 | 第45-58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3.2.2 测试项目及评分标准 | 第46-47页 |
3.2.3 身体形态发展的比较情况 | 第47-49页 |
3.2.4 生理机能发展的比较情况 | 第49-51页 |
3.2.5 身体素质发展的比较情况 | 第51-57页 |
3.2.6 省内外总成绩的比较情况 | 第57-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4.1 结论 | 第60-61页 |
4.2 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