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含铟的多元氧化物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5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第12-14页
    1.3 半导体光催化的应用第14-16页
        1.3.1 环境污染治理第14页
        1.3.2 能源转化第14-16页
        1.3.3 表面自清洁净化第16页
        1.3.4 抗菌净化第16页
    1.4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1 发展历程第16-17页
        1.4.2 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 含铟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第18-26页
        1.5.1氧化铟In2O3第19-20页
        1.5.2 双金属含铟氧化物第20-26页
            1.5.2.1 InMO_4(M=V,Nb,Ta)第20-22页
            1.5.5.2 AInO_2(A=Ag,K,Na)第22-25页
            1.5.5.3 MIn_2O_4(M=Ca,Sr,Ba)第25-26页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6-28页
    1.7 参考文献第28-35页
第二章 试样制备及测试分析第35-43页
    2.1 实验药品第35页
    2.2 实验仪器设备第35-36页
    2.3 催化剂的制备第36-37页
    2.4 实验表征与测试方法第37-42页
        2.4.1 X射线粉末衍射第37页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EDS元素分析第37-38页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8-39页
        2.4.4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测试第39页
        2.4.5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吸收光谱第39-40页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40页
        2.4.7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40-42页
    2.5 参考文献第42-43页
第三章 In_2Cu_2O_5可见光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43-63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实验部分第44-45页
        3.2.1 样品制备第44-45页
        3.2.2 样品表征第45页
        3.2.3 光催化实验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9页
        3.3.1 物相与结构分析第45-49页
        3.3.2 样品表面形貌分析第49-51页
        3.3.3 比表面积测试第51-52页
        3.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及能带结构分析第52-54页
        3.3.5 样品表面元素化合价态第54-55页
        3.3.6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55-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3.5 参考文献第60-63页
第四章 In_2Fe_2CuO7可见光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63-80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实验部分第64-66页
        4.2.1 样品制备第64-65页
        4.2.2 样品表征第65页
        4.2.3 光催化实验第65-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76页
        4.3.1 物相与结构分析第66-69页
        4.3.2 样品表面形貌分析第69-71页
        4.3.3 比表面积测试第71-72页
        4.3.4 光吸收测试与能带结构分析第72-74页
        4.3.5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74-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4.5 参考文献第78-80页
第五章 CuAlInO_4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80-102页
    5.1 引言第80-81页
    5.2 实验部分第81-83页
        5.2.1 样品制备第81-82页
        5.2.2 样品表征第82页
        5.2.3 光催化实验第82-8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3-97页
        5.3.1 物相与结构分析第83-85页
        5.3.2 样品表面形貌分析第85-88页
        5.3.3 比表面积测试第88-89页
        5.3.4 样品表面元素化合价态分析第89-90页
        5.3.5 光吸收测试与能带结构分析第90-92页
        5.3.6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92-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5.5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2-105页
    6.1 全文总结第102-103页
    6.2 未来展望第103-105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体核磁共振定量技术的优化及其在共混物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金属或有机分子共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构建手性螺环羟吲哚和缩酮骨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