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常用的管道电位测量方法 | 第15-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杂散电流对管道保护的影响及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 第18-30页 |
| 2.1 杂散电流产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 2.2 杂散电流对阴极保护系统和管道腐蚀的影响 | 第19-20页 |
| 2.2.1 杂散电流对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 | 第19页 |
| 2.2.2 杂散电流对管道腐蚀的影响 | 第19-20页 |
| 2.3 高压输电线对管道的干扰影响 | 第20-21页 |
| 2.4 阴极保护电位监测预警系统关键问题分析 | 第21-24页 |
| 2.4.1 管道阴极保护电位准则 | 第21页 |
| 2.4.2 电位自动采集器测量方法的选择 | 第21-23页 |
| 2.4.3 电位自动采集器测量参数 | 第23-24页 |
| 2.5 阴极保护电位监测预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24-29页 |
| 2.5.1 阴极保护电位监测预警系统的组成 | 第24-25页 |
| 2.5.2 阴极保护电位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功能 | 第25页 |
| 2.5.3 软件开发平台 | 第25-26页 |
| 2.5.4 系统架构设计 | 第26页 |
| 2.5.5 设计模式 | 第26-27页 |
| 2.5.6 电位自动采集器通信方式选择 | 第27-28页 |
| 2.5.7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第28-2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管道电位预测方法设计 | 第30-50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极限学习机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 3.3 使用极限学习机预测管道电位趋势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3页 |
| 3.4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管道电位趋势预测的算法设计 | 第33-37页 |
| 3.4.1 使用极限学习机对管地直流电位趋势进行预测的流程 | 第33-34页 |
| 3.4.2 产生训练集和创建/训练ELM | 第34-36页 |
| 3.4.3 极限学习机仿真和分析性能分析 | 第36-37页 |
| 3.5 支持向量机原理 | 第37-43页 |
| 3.5.1 线性分类器 | 第37-38页 |
| 3.5.2 最优超平面 | 第38-39页 |
| 3.5.3 线性情况 | 第39-41页 |
| 3.5.4 非线性情况 | 第41-42页 |
| 3.5.5 核函数 | 第42-43页 |
| 3.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管道电位预测算法的仿真 | 第43-49页 |
| 3.6.1 管道电位预测流程 | 第43-45页 |
| 3.6.2 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选择 | 第45页 |
| 3.6.3 核函数选择 | 第45-49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电位自动采集器设计 | 第50-62页 |
| 4.1 电位自动采集器概要设计 | 第50-52页 |
| 4.1.1 电位自动采集器功能模块 | 第50页 |
| 4.1.2 电源管理模块 | 第50页 |
| 4.1.3 CPU最小系统和存储模块 | 第50-51页 |
| 4.1.4 数据采集和接口保护模块 | 第51页 |
| 4.1.5 定位模块 | 第51页 |
| 4.1.6 数据传输模块 | 第51页 |
| 4.1.7 有线传输模块 | 第51-52页 |
| 4.2 电位自动采集器详细设计 | 第52-61页 |
| 4.2.1 电源模块详细设计 | 第52-55页 |
| 4.2.2 SD卡模块详细设计 | 第55页 |
| 4.2.3 晶振模块详细设计 | 第55-56页 |
| 4.2.4 CPU模块详细设计 | 第56页 |
| 4.2.5 GPS天线模块详细设计 | 第56-58页 |
| 4.2.6 USB接口电路 | 第58-59页 |
| 4.2.7 采集保护电路详细设计 | 第59-6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阴极保护电位监测预警软件系统设计 | 第62-84页 |
| 5.1 阴极保护电位监测预警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第62-63页 |
| 5.1.1 登陆模块 | 第62页 |
| 5.1.2 数据接受和存储 | 第62页 |
| 5.1.3 数据上传 | 第62页 |
| 5.1.4 权限管理 | 第62页 |
| 5.1.5 列表显示 | 第62-63页 |
| 5.1.6 图形显示与管道阴极保护状态分类 | 第63页 |
| 5.1.7 电位监测与预警模块设计 | 第63页 |
| 5.1.8 管道电位趋势预测 | 第63页 |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3-82页 |
| 5.2.1 登陆模块设计 | 第63-65页 |
| 5.2.2 接收和存储数据模块设计 | 第65-66页 |
| 5.2.3 数据上传模块设计 | 第66-68页 |
| 5.2.4 权限管理模块设计 | 第68-73页 |
| 5.2.5 列表展示模块设计 | 第73-75页 |
| 5.2.6 图形显示与管道阴极保护状态分类模块设计 | 第75-78页 |
| 5.2.7 电位监测与预警模块设计 | 第78-79页 |
| 5.2.8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管道电位趋势预测模块设计 | 第79-82页 |
| 5.2.9 数据库表设计 | 第8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