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 第10页 |
1.1.2 骨质疏松的形成原因 | 第10-12页 |
1.1.3 骨质疏松的诊断 | 第12-13页 |
1.1.4 骨质疏松的治疗 | 第13-14页 |
1.2 鹿茸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鹿茸提取物对骨质疏松的作用 | 第15-16页 |
1.2.2 单方鹿茸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复方鹿茸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9-50页 |
第一章 鹿茸骨宝提取工艺研究 | 第19-27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19页 |
1.2 淫羊藿、槐角提取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19-23页 |
1.2.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19-20页 |
1.2.2 考察指标的确定 | 第20页 |
1.2.3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1.2.4 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1.2.5 验证试验 | 第23页 |
1.3 鹿骨提取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23-25页 |
1.3.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23页 |
1.3.2 考察指标的确定 | 第23-24页 |
1.3.3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1.3.4 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1.3.5 验证试验 | 第25页 |
1.4 讨论 | 第25-27页 |
1.4.1 考察指标的确定 | 第25-26页 |
1.4.2 考察方法的选择 | 第26页 |
1.4.3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功效性及标志性成分含量测定 | 第27-36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2 功效性成分含量测定及结果 | 第27-28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2 实验结果 | 第28页 |
2.3 标志性成分含量测定及结果 | 第28-35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3.2 实验结果 | 第30-35页 |
2.4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鹿茸骨宝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作用研究 | 第36-45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试剂配制 | 第37页 |
3.2.2 细胞培养 | 第37-38页 |
3.2.3 MC3T3-E1细胞的鉴定 | 第38页 |
3.2.4 MTT法检测鹿茸骨宝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作用 | 第38页 |
3.2.5 MTT法检测H2O2对MC3T3-E1细胞的造模浓度 | 第38-39页 |
3.2.6 MTT法检测鹿茸骨宝对H2O2造模损伤MC3T3-E1细胞的影响 | 第39页 |
3.2.7 鹿茸骨宝对MC3T3-E1细胞ALP的影响 | 第3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3.3.1 细胞形态观察及鉴定 | 第39-40页 |
3.3.2 鹿茸骨宝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作用 | 第40-41页 |
3.3.3 H202对MC3T3-E1细胞的造模浓度 | 第41-42页 |
3.3.4 鹿茸骨宝对H202损伤MC3T3-E1细胞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鹿茸骨宝对MC3T3-E1细胞ALP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鹿茸骨宝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作用研究 | 第45-50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2.1 试剂配制 | 第45-46页 |
4.2.2 造模方法 | 第46页 |
4.2.3 分组 | 第46页 |
4.2.4 标本采集 | 第46页 |
4.2.5 血钙含量测定方法 | 第46页 |
4.2.6 骨密度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4.2.7 骨钙含量测定方法 | 第47页 |
4.3 结果 | 第47-49页 |
4.3.1 鹿茸骨宝对大鼠血清钙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4.3.2 鹿茸骨宝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3 鹿茸骨宝对大鼠股骨骨钙含量影响 | 第48-49页 |
4.4 讨论 | 第49-50页 |
4.4.1 血钙 | 第49页 |
4.4.2 骨密度 | 第49页 |
4.4.3 骨钙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