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35页 |
1.1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污水厂的建设和工艺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污水厂设计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污水厂运行现状 | 第14-15页 |
1.3 生化处理系统中的无机悬浮固体及细微泥沙 | 第15-24页 |
1.3.1 无机悬浮固体的来源 | 第16-20页 |
1.3.2 无机悬浮固体及细微泥沙的迁移转化和归趋特性 | 第20-22页 |
1.3.3 影响无机悬浮固体及细微泥沙的运行参数 | 第22-24页 |
1.4 细微泥沙对活性污泥特性的潜在影响 | 第24-27页 |
1.4.1 对污泥活性的潜在影响 | 第24-25页 |
1.4.2 对污泥粒径的潜在影响 | 第25页 |
1.4.3 对污泥沉降性能的潜在影响 | 第25-26页 |
1.4.4 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潜在影响 | 第26-27页 |
1.5 无机悬浮固体及细微泥沙对活性污泥产率的潜在影响 | 第27-29页 |
1.6 细微泥沙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潜在影响 | 第29-32页 |
1.6.1 设备磨损与堵塞 | 第29-30页 |
1.6.2 减小水力停留时间或污水处理能力 | 第30页 |
1.6.3 增加剩余污泥产量和处理处置难度 | 第30页 |
1.6.4 增加能耗 | 第30-32页 |
1.7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7.1 课题的提出 | 第32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7.3 研究目的和难点 | 第33页 |
1.7.4 课题来源 | 第33-35页 |
2 试验装置及研究方法 | 第35-41页 |
2.1 试验条件 | 第35页 |
2.1.1 试验污水 | 第35页 |
2.1.2 细微泥沙 | 第35页 |
2.2 试验系统 | 第35-37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35-36页 |
2.2.2 运行方式 | 第36-37页 |
2.3 试验内容 | 第37-38页 |
2.4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2.5 污泥驯化及系统启动 | 第39-41页 |
3 细微泥沙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 | 第41-51页 |
3.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41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3.2.1 对污泥浓度(MLSS)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2 对MLVSS/MLSS(f)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3 对污泥絮体粒径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4 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5 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6 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细微泥沙对活性污泥产率的影响及其计算方法 | 第51-61页 |
4.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51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2.1 实验系统的实测污泥产率计算结果 | 第51-54页 |
4.2.2 现有污泥产率计算方法的预测结果 | 第54-55页 |
4.2.3 现有产率计算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 | 第55页 |
4.2.4 修正方法及其对比验证 | 第55-57页 |
4.2.5 基于修正公式推导f值预测表达式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5 细微泥沙对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能耗的影响 | 第61-81页 |
5.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61页 |
5.2 实验结果、理论预测与分析 | 第61-79页 |
5.2.1 两种排泥方式下细微泥沙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61-64页 |
5.2.2 对污水处理系统氧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3 对曝气充氧能耗的影响 | 第65-75页 |
5.2.4 对推流和搅拌能耗的影响 | 第75-77页 |
5.2.5 清淤工程 | 第77-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1-85页 |
6.1 结论 | 第81-83页 |
6.2 建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