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9-11页 |
1.2.1 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9-10页 |
1.2.2 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入侵检测与云计算结合的研究及现状 | 第11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11-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2 相关技术综述 | 第13-30页 |
2.1 入侵检测技术 | 第13-15页 |
2.1.1 入侵检测技术概念 | 第13页 |
2.1.2 入侵检测分类 | 第13-15页 |
2.2 入侵检测典型方法 | 第15-17页 |
2.2.1 基于规则匹配的专家系统 | 第15页 |
2.2.2 人工神经网络和生物免疫算法 | 第15页 |
2.2.3 数据挖掘聚类算法 | 第15-16页 |
2.2.4 基于向量机的算法 | 第16页 |
2.2.5 信息融合算法 | 第16-17页 |
2.2.6 关联分析算法 | 第17页 |
2.3 Openstack技术架构 | 第17-20页 |
2.3.1 Openstack简介 | 第17-18页 |
2.3.2 Openstack整体基础构架 | 第18-20页 |
2.4 Openstack Compute架构Nova | 第20-27页 |
2.4.1 Nova架构剖析 | 第21页 |
2.4.2 Nova运行构架 | 第21-23页 |
2.4.3 Nova部署构架 | 第23-24页 |
2.4.4 Nova消息队列 | 第24-27页 |
2.5 Openstack镜像管理Glance | 第27-28页 |
2.5.1 Glance逻辑结构 | 第27-28页 |
2.6 Libpcap简介 | 第28-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云端入侵检测系统架构 | 第30-44页 |
3.1 云查杀技术 | 第30-31页 |
3.2 云上的入侵检测系统 | 第31-34页 |
3.2.1 系统场景模拟 | 第31-32页 |
3.2.2 系统总体架构 | 第32-33页 |
3.2.3 物理部署 | 第33-34页 |
3.3 云端认证模块 | 第34页 |
3.4 云端入侵检测引擎模块 | 第34-39页 |
3.4.1 规则定义 | 第35-36页 |
3.4.2 规则的组织 | 第36-39页 |
3.4.3 规则解析 | 第39页 |
3.5 云端存储模块 | 第39-41页 |
3.6 云端客户端代理模块 | 第41-43页 |
3.7 客户端捕获数据包模块 | 第4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4-54页 |
4.1 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 | 第44页 |
4.1.1 入侵检测客户端 | 第44页 |
4.1.2 入侵检测云端 | 第44页 |
4.2 数据包的捕获模块的实现 | 第44-46页 |
4.2.1 Libpcap重要数据结构和函数 | 第44-45页 |
4.2.2 捕获数据包的实现 | 第45-46页 |
4.3 入侵检测引擎模块的实现 | 第46-51页 |
4.3.1 规则组织和解析的实现 | 第46-49页 |
4.3.2 数据包的协议栈分析 | 第49-50页 |
4.3.3 入侵检测的实现 | 第50-51页 |
4.4 云端和客户端通信模块的实现 | 第51-52页 |
4.5 云端网络设置 | 第52-53页 |
4.5.1 网络环境设置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实验测试 | 第54-62页 |
5.1 实验运行环境 | 第54-56页 |
5.1.1 客户端软硬件配置 | 第54页 |
5.1.2 云端软硬件配置 | 第54-56页 |
5.2 捕获数据包测试程序 | 第56页 |
5.3 客户端代理和云端代理交换数据程序 | 第56-57页 |
5.4 云端数据库管理 | 第57-58页 |
5.5 云端入侵检测功能 | 第58-61页 |
5.5.1 单客户端测试 | 第58-59页 |
5.5.2 多客户端并发执行 | 第59-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62页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