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

无芒隐子草优良株系选育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2.1 乡土草概述第10-11页
        2.1.1 乡土草的优势与特点第10页
        2.1.2 我国乡土草的研究、利用现状第10-11页
    2.2 乡土草选育第11-14页
        2.2.1 野生草的驯化第11-12页
        2.2.2 常用育种手段第12-14页
    2.3 化学诱变育种第14-17页
        2.3.1 化学诱变的原理与优势第14-15页
        2.3.2 诱变剂的选择第15页
        2.3.3 甲基磺酸乙酯(EMS)第15-16页
        2.3.4 突变体的鉴定与株系选育第16-17页
    2.4 无芒隐子草第17-20页
        2.4.1 无芒隐子草简介第17页
        2.4.2 无芒隐子研究现状第17-20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3.1 试验技术路线第20-21页
    3.2 试验材料第21-22页
    3.3 大田试验第22-25页
        3.3.1 大田选育试验地自然概况第22页
        3.3.2 大田试验小区设置第22页
        3.3.3 其他选育田第22页
        3.3.4 大田株系筛选的指标与方法第22-25页
    3.4 盆栽试验第25-26页
        3.4.1 育苗与移苗第25-26页
        3.4.2 诱变植株筛选第26页
        3.4.3 根据植株长势选择第26页
        3.4.4 无芒隐子草去顶穗试验第26页
    3.5 野外调查第26-28页
        3.5.1 调查地概况第26-27页
        3.5.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7-28页
第四章 试验结果第28-39页
    4.1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的影响第28-32页
        4.1.1 处理时间与浓度对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第28-30页
        4.1.2 EMS处理对幼苗长势的影响第30-32页
        4.1.3 半致死浓度第32页
    4.2 大田试验结果第32-34页
        4.2.1 大田原始土壤肥力第32页
        4.2.2 选育结果第32-34页
    4.3 温室试验结果第34-37页
        4.3.1 选育结果第34-36页
        4.3.2 去顶穗对无芒隐子草节间种子的影响第36-37页
    4.4 不同生长条件下无芒隐子草的差异第37-39页
        4.4.1 温室、大田与野生植株种子差异第37页
        4.4.2 不同种植条件下无芒隐子草的生育期差异第37-39页
第五章 讨论第39-43页
    5.1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第39-40页
        5.1.1 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的生物学效应第39页
        5.1.2 甲基磺酸乙酯的诱变效果第39-40页
    5.2 大田试验第40-41页
        5.2.1 生长指标第40页
        5.2.2 茎秆与叶片颜色第40-41页
        5.2.3 绿期第41页
    5.3 温室试验第41-42页
        5.3.1 温室内无芒隐子草的生长生殖周期第41页
        5.3.2 无芒隐子草的授粉特性第41-42页
    5.4 今后工作方向建议第42-43页
第六章 结论第43-44页
    6.1 主要结论与成果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48-49页
项目资助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羊IL-15的克隆、表达分析及猪IL-15对胎盘性状的影响
下一篇:复杂系统哲学指导下的开滦集团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