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树枝状酞菁敏化TiO2/SiO2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3页
绪论第13-29页
    0.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0.2 酞菁的概述第14页
    0.3 酞菁的结构与分类第14-19页
        0.3.1 酞菁的结构第14-15页
        0.3.2 酞菁的分类第15-19页
    0.4 酞菁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9-22页
    0.5 负载酞菁的研究第22-24页
    0.6 酞菁类化合物的应用第24-26页
    0.7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特色创新第26-29页
        0.7.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0.7.2 研究思路第27-28页
        0.7.3 特色与创新第28-29页
第一章 羧基芳基苄醚树枝状酞菁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29-45页
    1.1 前言第29页
    1.2 实验部分第29-32页
        1.2.1 实验试剂第29-30页
        1.2.2 主要实验仪器第30页
        1.2.3 羧基芳基苄醚树枝状酞菁锌的合成路线第30-32页
            1.2.3.1 化合物D的合成第31-32页
            1.2.3.2 化合物DCN的合成第32页
            1.2.3.3 化合物DZnPc-CN的合成第32页
            1.2.3.4 化合物DZnPc的合成第32页
    1.3 结果与讨论第32-42页
        1.3.1 元素分析结果第32-33页
        1.3.2 红外光谱图分析第33-36页
            1.3.2.1 D的红外光谱图第33页
            1.3.2.2 DCN的红外光谱图第33-34页
            1.3.2.3 DZnPc-CN的红外光谱图第34-35页
            1.3.2.4 DZnPc的红外光谱图第35-36页
        1.3.3 质谱分析第36-38页
            1.3.3.1 D的质谱分析第36页
            1.3.3.2 DCN的质谱分析第36-37页
            1.3.3.3 DZnPc-CN的质谱分析第37-38页
            1.3.3.4 DZnPc的质谱分析第38页
        1.3.4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第38-42页
            1.3.4.1 D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第38-39页
            1.3.4.2 DCN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第39-40页
            1.3.4.3 DZnPc-CN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第40-41页
            1.3.4.4 DZnPc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第41-42页
    1.4 小结第42-45页
第二章 树枝状酞菁锌/二氧化硅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45-57页
    2.1 前言第45-46页
    2.2 实验部分第46-50页
        2.2.1 实验试剂第46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第46-47页
        2.2.3 DZnPc/S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47页
        2.2.4 表征与测试第47-48页
            2.2.4.1 扫描电镜(SEM)第47页
            2.2.4.2 热重分析(TG)第47-48页
            2.2.4.3 傅里叶红外(FTIR)第48页
            2.2.4.4 N_2等温吸附-脱附测定第48页
            2.2.4.5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第48页
            2.2.4.6 紫外光谱分析(UV-Vis)第48页
        2.2.5 光催化实验第48-50页
            2.2.5.1 可见光催化装置第48-49页
            2.2.5.2 紫外光光催化装置第49页
            2.2.5.3 可见光降解实验方法第49-5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0-56页
        2.3.1 结构、形貌分析第50-55页
            2.3.1.1 SEM、EDS分析第50-51页
            2.3.1.2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表征第51-52页
            2.3.1.3 N_2等温吸附-脱附曲线分析第52-53页
            2.3.1.4 热重分析第53-54页
            2.3.1.5 红外谱图分析第54-55页
        2.3.2 DZnPc/SiO_2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5-56页
            2.3.2.1 空白试验苯酚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第55-56页
            2.3.2.2 DZnPc/SiO_2对苯酚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第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树枝状酞菁锌/二氧化钛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57-73页
    3.1 前言第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59页
        3.2.1 实验试剂第57-58页
        3.2.2 主要实验仪器第58页
        3.2.3 DZnPc/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58页
        3.2.4 表征与测试第58-59页
            3.2.4.1 晶相结构(XRD)第59页
            3.2.4.2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第59页
        3.2.5 光催化性能的评价第59页
            3.2.5.1 可见光催性能测试第59页
            3.2.5.2 可见光光催化实验方法第59页
            3.2.5.3 紫外光光催化装置第59页
            3.2.5.4 紫外光光催化实验方法第5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9-66页
        3.3.1 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XRD)第59-61页
        3.3.2 TEM形貌分析第61-62页
        3.3.3 光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62-63页
        3.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63-64页
        3.3.5 不同掺杂用量催化剂的N_2等温吸脱附分析第64-65页
        3.3.6 热重分析第65页
        3.3.7 红外光谱分析第65-66页
    3.4 光催化剂的活性分析第66-69页
        3.4.1 罗丹明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第66-68页
        3.4.2 对氯苯酚的紫外光催化降解第68-69页
    3.5 降解机理探究第69-70页
    3.6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四章 不同中心金属取代树枝状酞菁/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第73-83页
    4.1 前言第73-74页
    4.2 实验部分第74-75页
        4.2.1 主要实验药品第74页
        4.2.2 主要实验仪器第74页
        4.2.3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74-75页
            4.2.3.1 不同中心金属取代酞菁的制备第74-75页
            4.2.3.2 DMPc/TiO_2的制备第75页
        4.2.4 表征与测试第75页
        4.2.5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80页
        4.3.1 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XRD)第75-76页
        4.3.2 DMPc、1%-DMPc/TiO_2复合催化剂的UV-Vis漫反射表征第76-78页
        4.3.3 DMPc/TiO_2复合催化剂的FT-IR表征第78-79页
        4.3.4 DMPc/TiO_2复合催化剂的N_2等温吸附-脱附第79-80页
    4.4 DMPc/TiO_2复合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第80-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5.1 主要结论第83-84页
    5.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5-97页
致谢第97-99页
个人简历第99-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噻吩并吡嗪的D-A共聚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伴纤维囊性骨炎的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