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23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花岗岩分类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研究区地质调查历史及相关成果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2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3页 |
2.1 区域岩石地层概况 | 第23-24页 |
2.2 区域岩浆岩概况 | 第24-25页 |
2.2.1 侵入岩 | 第24页 |
2.2.2 火山岩 | 第24-25页 |
2.3 变质岩概况 | 第25页 |
2.4 区域结构背景 | 第25-28页 |
2.5 区域结构演化简史 | 第28-33页 |
2.5.1 基底发展演化阶段 | 第28页 |
2.5.2 洋-陆转换阶段 | 第28-31页 |
2.5.3 陆内发展演化阶段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象达-平达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第33-39页 |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33-36页 |
3.2 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第36-39页 |
3.2.1 侏罗纪花岗岩 | 第36-37页 |
3.2.2 白垩纪花岗岩 | 第37-38页 |
3.2.3 古近纪花岗岩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象达-平达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51页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9-40页 |
4.2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51页 |
4.2.1 侏罗纪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3页 |
4.2.2 白垩纪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7页 |
4.2.3 古近纪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51页 |
第五章 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 | 第51-65页 |
5.1 花岗岩侵位时代 | 第51-56页 |
5.1.1 侏罗纪花岗岩 | 第51页 |
5.1.2 白垩纪花岗岩 | 第51-54页 |
5.1.3 古近纪花岗岩 | 第54-56页 |
5.2 岩石成因 | 第56-58页 |
5.2.1 源区分析 | 第56-57页 |
5.2.2 成因类型 | 第57-58页 |
5.3 构造环境 | 第58-60页 |
5.4 构造意义 | 第60-65页 |
5.4.1 花岗岩Sr-Yb分类 | 第60-62页 |
5.4.2 对研究区构造演化的指示 | 第62-6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5-69页 |
6.1 结论 | 第65-68页 |
6.1.1 花岗岩矿物岩石学特征 | 第65页 |
6.1.2 花岗岩年代学 | 第65-66页 |
6.1.3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页 |
6.1.4 花岗岩源区 | 第66页 |
6.1.5 花岗岩构造环境 | 第66-67页 |
6.1.6 花岗岩构造意义 | 第67-68页 |
6.2 不足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76-77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77-78页 |